谈写作哲思想法

《月亮与六便士》和《人间失格》

2020-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ef381c95382c

《月亮与六便士》和《人间失格》

说来也巧,八月邻末的几天接连的看了两本外国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以及《人间失格》,由于看的时间比较短,怕自己是走马观花的阅读,所以看完之后想了想还是留点东西,防止过了一段时间,什么都想不起来。我可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没有什么逻辑性,但愿自己日后能够看懂自己在说什么。

先说第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之前其实就听过,但是一直没来的及看,其实情节还是很简单的,讲的就是一个画家的诞生成长的故事,他活着的时候被所有人所不理解,但是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在成名作完成不久后因病去世,同时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这样的故事情节,在外国的小说中很常见,很多的伟人在生前都经历过这样的磨炼,但是在中国很少能有这样的故事情节。首先是因为国情不同,中国的英雄辈出的年代都是在战乱的时期,俗话说乱世出枭雄,而且大都是以武为尊的,韩信,刘邦,大都是如此,在和平的年代,人民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不会有那么多的想法。但是在国外其实是不一样的,国外的人是自由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有很大的毅力,为之奋斗,即使不被大家理解,但是也会咋某个地方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外国对于各种各样的人们还是很包容的,但是在中国就不是这个样子的,中国自古以来好像就没有包容的心态,如果有个人跟大家不一样,其他的人会很排外,这个就像是前几年播出的花千骨中的一段一样,小骨生下来的时候身带异香,所以长到很大的时候,他们父女两一直被同村的人排斥,最后只能住在村口的小木屋里,甚至于到了最后还要被村里的人放火烧死,包括现在也是,有多少人为了合群逐渐的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然后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这样的氛围使得很多人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放弃了,因为代价真的太大了,我们承受不起。除此之外,其实我们的教育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父母给我们灌输的思想就是赶紧考上大学,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然后成家,就这样的度过下半生,当然我不能说父母没有追求,毕竟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的,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很被动,孩子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考完大学要找怎样的工作,就像我一样,我从小学开始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可是那个时候我父母不同意,觉得当老师很没有出息,所以在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我要干什么,高考结束,我的志愿是我父母一直蹲在电脑前帮我选的,说实话,我甚至不知道我要读的专业是什么,就连录取通知书也是在我快要去上学的时候才给我的,这就是我的前半生,后来大学的时候阴差阳错的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读了四年的中文,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当了一名老师,我爸妈就很排斥,觉得我很没有出息,在他们眼里,出息就是考公务员,但是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名师,很幸运,我坚持下来了,并且在这个方向上为之努力着。很多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包办,对我们的爱都是我们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这其实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父母的初心都是好的,想通过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人生路上有些弯路可以不用走,但是到最后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要自己试过之后才知道的,并不是听父母的话就不走了,那父母何必又要去束缚孩子的思想呢?答案就是为了高考,为了生活,为了面子,那么说到底,问题还在于我们国家自己身上,不改掉这些,再多的思考,再多的措施也只是扬汤止沸而已。其次,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一个很真实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画家他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他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了一辈子,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书中同样也写了他的私生活,他去勾引有妇之夫,最后女人为他自杀,但是他并没有认为这个是自己的错,还把女人当做是累赘,又让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对这个画家是咬牙切齿的,说句题外话,这好像是男人的通病,喜欢一个女人的时候拼了命的去追,追到手了,女人开始依赖男人的时候,男人又开始觉得烦了,拼命地想要推开女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女人还是不要那么早的交出真心,对于男人不要爱的太满,给他百分之30的爱,剩下的百分之70慢慢的匀给他,一旦都给他了,女人会越来越失望的,这可能就是男女不一样的地方了吧,这也是我谈了恋爱才知道的。闲话不多说,我想说的第二点其实就是中国塑造人物的完美化,不容许有瑕疵,但是试想怎么可能呢,人无完人,一味的在正统文学中把人物塑造的那么完美,其实对于我们读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欺骗呢,当有一天我们得知了真想的时候,会有一种我所认识的世界被颠覆了的感觉,话其实说的再重一点,这样的不真实何尝不是国家对于我们思想的一种控制呢?这跟西汉时期的焚书坑儒有什么区别,到最后,我们只能按照书本上看得到的字来说话,我们会变得不敢说话,我们会变得玩文字游戏,整天每个人都是人心惶惶的,这跟明朝时期的文字狱又有什么区别呢?等到读者都长大了,接触到了另外一个层次,会失望的。就像我一样,在大学之前,对于杜甫,我一直都是喜爱的敬佩的,但是读了大学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说杜甫有的是爱国之情,因为他真的只是思想上的爱国,真正的灾难来的时候他跑的比什么都快,于是我一方面在感叹中华文字博大精深的同时,我对于杜甫的世界观也在慢慢的崩塌,就像李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曾经我以为能写下这样文字的人肯定是一方的父母官,但是史书中也说他一顿饭要吃几百只鸭舌,你能想象是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悯农》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又该怎么跟学生讲呢?又像顾城,那个“黑也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诗人,你能想得到是他杀妻的嘛?所以当我发现原来这些所谓的成功者背后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之后,我对于他们已然没有了之前的那种情感,我觉得是不是所有的伟人都是这个样子的,我会怀疑我自己,我不再相信书上说的一切,我甚至觉得我就像是一个小丑一样,有一句话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大家都是知道的,那为什么还要花尽心思塑造这些完人呢?国外的作家就不会这么遮遮掩掩,通常就是有什么说什么,作品中一些人物的形象通常就是作者自身的形象,他们不会为他们的偷情找借口,不会把这件事情藏起来,相反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大事,这就是中西方作品的不同。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外国这种有什么就说什么的风格的,中国的含蓄不是这么使用的。

我看的第二本书是《人间失格》,是日本的作家太宰治写的,不知道是不是跟日本的风俗有关,这本书里面的有关性的就写的很多,甚至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写的性这个话题,写的就很露骨,所以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点不习惯,不过还好的是,文中作者大多数都是一笔带过的,这本书里面有很多个小故事,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故事的主角都是社会上的“多余人”他们生来而卑微,不被这个社会喜欢,所以他们努力的去喜欢这个社会,渴望被社会接纳,但是最终都失败了,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看完这本书,心里觉得很压抑,总能在某个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我们又何尝不是多余人呢,我们也在一直的努力,去挣脱不好的枷锁,去往上爬,这个过程中的辛酸又有谁人能知呢,这或许就是生活吧,快速的节奏让你没有时间去停下来瞎想,因为它知道你一旦停下来,想通了可能就会罢工了。可能我的生活环境的原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特别感同身受,我理解你去讨好的别人时候的那种卑微,我可以体会到因为别人一个轻蔑的眼神给自己带来的怀疑和心理的创伤,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在这样的社会,我没有个人的情感,我的情感全都取决于我讨好的那个人的情感,他笑我笑,他不开心了我还要把脸伸过去给打两下,这些我都能体会到,因为我也经历过,我经历过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的那种小心翼翼,那种无意间流露出来的自卑,我经历过做事情都要看别人脸色的痛苦,在这样的生活下,你会变得很压抑,你想拼命了去逃离这样的环境,你想去做你自己。我也经历过其他的情况:大年28晚上,家家都在开心的吃饭,城市的万千灯火亮起的时候,马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走在马路上,就像一个局外人,冷眼看着这些不属于我的热闹;我经历过一家四口在一起吃饭,他们三个人有说有笑的,我一个人坐在那面连话都插不进去,就像一个外人的尴尬;我经历过大年30那天,他们在开开心心的玩耍,打牌,让我一个人看在屋子里面写作业,听着他们的笑声,说话声,那仿佛是对我无声的嘲笑......这些我都经历过,所以我懂。我懂我们这类人都是在带着面具生活,都是在模仿别人,看别人笑就笑,看别人哭就哭,甚至明明不饿也要装作很饿,吃饭吃的很香的样子,因为我们害怕阳光,我们甚至不敢看自己的影子,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悲啊,仿佛每天的生活就在盼一个生命的尽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