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为尊严而战》(178)
2024-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卢敬一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取名为“共产党”,简写为CP,成员有7人: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公推陈独秀为负责人。沿用俄共习惯,负责人称“书记”。后来,杨明斋、周佛海等人加入。维经斯基建议,成立共产党外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CY。8月底,陈独秀致函北京李大钊、湖南毛泽东,李汉俊致函武汉董必武,建议他们在当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周佛海赴日筹建小组。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内组成共产主义小组。不久,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张太雷等人加入,推选李大钊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罗章龙负责宣传。随后,李大钊派人到山东发展组织;委托张申府在法国留学生中建立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湖南,毛泽东带着陈独秀的来信,兴冲冲找到何叔衡,激动地说:“何胡子,陈先生又来信了,建议我们在当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还寄来了《共产党》月刊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
何叔衡眼睛放出光彩,说:“你这么激动,要行动起来了?”
“要行动,要快!李大钊先生在北京也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各地都在动。”
“发展中国革命,实行列宁的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热烈讨论,联络同志,毛泽东、何叔衡等签名成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小组刚刚成立,毛泽东收到蔡和森与萧子升从法国寄来的长信。毛泽东给蔡和森、萧子升以及在法会友写了长达四千字的回信,对他们的不同意见作出明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