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孟尝君脱险与三国攻秦(前299-前298)
周纪0110

原文:
十六年(壬戌、前299)
齐王、魏王会于韩。
秦王闻孟尝君之贤,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请。孟尝君来入秦,秦王以为丞相。
十七年(癸亥、前298)
或谓秦王曰:“孟尝君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哉!”秦王乃以楼缓为相,囚孟尝君,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解于秦王幸姬,姬曰:“愿得君狐白裘。”孟尝君有狐白裘,已献之秦王,无以应姬求。客有善为狗盗者,入秦藏中,盗狐白裘以献姬。姬乃为之言于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时尚蚤,追者将至,客有善为鸡鸣者,野鸡闻之皆鸣。孟尝君乃得脱归。
解读:
公元前299年,齐湣王、魏襄王在韩国会面。
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德,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邀请孟尝君前往秦国。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任命他为丞相。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有人劝告秦昭王说:“孟尝君做秦国丞相,一定会优先考虑齐国的利益,其次才顾及秦国,这对秦国实在是不利啊!”秦昭王果然起疑心,罢免了孟尝君的职务,改任赵国人楼缓为丞相,还将孟尝君软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孟尝君派人向秦王宠爱的姬妾求情,姬妾说:“我希望得到你那件白狐裘。”
孟尝君确实有件白狐裘,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但已经献给了秦昭王,无法满足姬妾的要求。这让孟尝君十分焦虑,他把身边所有门客召集起来询问良策,却无人能应答。
这时,在最末席的宾客中,有位擅长乔装盗窃的人站出来说:“我能取回那件白狐裘。”于是在夜间装扮成狗的模样潜入秦王宫仓库,成功将献给秦昭王的那件白狐裘偷盗出来。孟尝君立刻将它献给那位宠妃。经宠妃的说情,秦昭王最终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脱身后火速离开咸阳,更换通行文书上的姓名,做好出关准备,于半夜时分抵达函谷关。秦昭王此时对放人感到后悔,下令快马追捕,发现孟尝君已不在咸阳。按照秦国的规定,关隘必须等到清晨鸡鸣时才能放行。孟尝君担心追兵将至,心急如焚,这时宾客中又有人施展奇才模仿鸡鸣,引得四野的公鸡纷纷应和。守关士兵听到了鸡鸣声,便打开城门查验文书,孟尝君一行人顺利出关。
约一顿饭的工夫后,秦国追兵赶到函谷关,经过一番询问,得知孟尝君已经走远,只好无功而返。
孟尝君回到齐国重新为相,在公元前298年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齐、韩、魏三国联军在齐国名将匡章的指挥下,历时三年,于公元前296年成功突破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天险,直逼秦国腹地。秦国面对军事压力,被迫作出重大让步:将先前侵占的魏国封陵、韩国武遂等沿黄河一带的战略要地全部归还。
纵观此时天下形势,呈现出两大阵营的对峙:一方是齐、韩、魏,另一方是秦、赵、宋。
韩、魏两国地处中原,夹在齐、秦两强之间,成为后者必须争夺的盟友,外交立场摇摆不定,时而倒向秦国,时而依附齐国。南方的楚国常在连横或合纵的战争中首先受到攻击,每次开战都损失惨重。北边的赵国也经常遭受齐国和秦国两方面的攻击,损失不小。面对这种困境,赵武灵王决定调整外交策略,联合秦国并结交宋国。他暗中运作,使人游说秦昭王罢免孟尝君的相位,改派亲信楼缓担任秦国丞相,同时安排仇赫出任宋国丞相。楼缓本是赵武灵王信任的重臣,主张赵国应与秦、楚联合。宋国正面临被齐国吞并的威胁,急需秦、赵两大国的支持。秦国要对抗齐、韩、魏的联合攻势,也需要赵、宋在东方牵制齐国。这种利益互补最终促成了两大阵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