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孤独共生

2021-09-11  本文已影响0人  烟盛Lucas

很久以来,我都无法真正习惯独处,难以忍受独处伴随着的孤独感。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公司把我调到了一个陌生的四线城市工作,自己孤零零地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小城市,想认识新的朋友并不容易,两年多来,除了客户,在那个城市几乎没有朋友。

那段日子,我在工作日下班后喜欢瘫在沙发上,刷着抖音kill time 。等天黑了才会想起来点一份外卖填饱肚子。到了周末更是难熬,宅在家实在难受,便经常出去漫无目的地闲逛,小城市能逛的地方一只手都数得过来。逛街并不能帮我解决问题,只是延后了问题爆发的时间。

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脑门上一定写着一个大大的两个字“孤独”

仔细回想,我并非第一次体验孤独。从小到大,孤独其实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

整个高中生涯,我都是在孤独的状态下度过的。刚上高中,那时候自己性格孤傲,不太合群,身边的人也不怎么喜欢我。但是在那段略显灰暗的日子,即便感到孤独,却并没有觉得空虚和寂寞,每个周末我都觉得很充实。因为有书和电影的陪伴。

由于没有朋友,周末大部分时间也就待在家,只能去找一些书和电影来打发时间。那时候几乎每两周都能读一本书,·不管是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还是贾平凹,余华的故事,或是历史和哲学,我都有所涉猎。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一边看书,耳机里放着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有时候到了凌晨我还浑然不觉,有时候,我会因为太过沉浸到情节里而落泪。

看到感兴趣的书我会第一时间去买来。每周最开心的时刻,一个是网上买的书到了;一个是去图书馆。在我们当地就一家图书馆,但是环境很安静,书也很丰富,我经常周末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个下午。没有微信的消息,没有那么多焦虑。只是静静地沉浸在书里,除了哗哗轻轻翻动书页的声音再没有其他的杂音。

看电影一样让我感受不到空虚和无聊,我甚至可以因为一部喜欢的电影而去把电影的原著找来买下来读,或者因为一本好书而期待他被改编成电影。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多年以前,我花了好几个晚自习的时间读完《云图》,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而现在,别说是把一本书坚持看完,就连看电影的时候,也往往也心不在焉,很难完整看完一部电影,心中总有说不清的杂念。

人总是会感到孤独的,区别在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感到充实和富足。

到了大学,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却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方;我渴望进步,渴望成长,但同行者寥寥。我经常独自一人在湖边,听着音乐,慢慢散步,然后持续思考着一些问题,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甚至感情。

但也正是这份孤独,让我清醒地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规划,哪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也努力去尝试新的领域。身边人眼中的“不务正业”,却让我逐渐收获了真正的朋友,也在不断折腾中找到了自己的路。

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认真思考我们自己。

每一个人其实都需要独处,当我们用尽力气奔跑,却找不到的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继续奔跑,而是停下来,想一想。当我离开上家公司跳槽的时候,我向之前区域的大领导道别。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你的路还长,你要想清楚。其实我知道她对我的担忧,也并不完全认可我的选择。

能为我们未来做出选择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人生节点上,旁人的建议只能作为参考。真正做选择的那一刻一定是倍感孤独的。尤其是选择一个多数人不看好的选择的时候更是如此。

现在我一个人来到了深圳,来到了全新的环境,在深圳这种快节奏的城市,普通人其实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哪怕自己身边慢慢有了一些朋友,哪怕附近的商圈也足够一个人去逛一整天,哪怕想体验任何新奇的东西都能在这个城市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但孤独依然在身边挥之不去。

我真正害怕的,逃避的孤独,是一种对生活失去一切兴趣的空洞;是眼看着自己一步步沉沦却无力挽救的痛苦,到最后逐渐失去对自己内心和身体的掌控。

所幸,我已经找到了办法,那便是写作。一个我很尊敬的老师曾告诉我:写作除了本身的功能以外,同样可以是一种自我的和解和疗愈的方法。当你内心有着悲伤,愤怒,迷茫而无处排解无人倾诉的时候,拿起笔开始写吧,通过写作宣泄出来。但我也走过弯路,我还记得在那个四线城市,为了消解孤独,我尝试一个人在房间里喝闷酒,把自己喝到酩酊大醉,尽情放纵的代价就是第二天清晨剧烈的头痛和恶心。

孤独本身不是我们的敌人,无节制的放纵,没有目标的沉沦才是。

当我们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当我们不再对任何事情提起兴趣,孤独就会裹挟着空虚和无聊把我们整个吞没,再大的决心也会被慢慢消磨掉。但只要我们拥有信念,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想去往何方,我们才能感受到独处带来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