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中学写作——一点教学感悟
这日,讲散文专题,资料上面理论化的知识太多,照本宣科的话没有一点乐趣,原本九枯燥的散文更显得乏味。
今天要讲的还是分析散文思路,实在是不知如何着手,在第一个班讲课时,竟有些手足无措,让学生自己默读后进行了总结,但总感觉这种方式过于生硬,过于刻板,但是有很无奈。在第二个班上课时突发灵感,既然是散文思路,包含的结构关系、材料组织之前都是讲过见过的,于是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文体及对应的思路:议论文——总分总,总分;记叙文——由远及近(景),由整体到局部(物);科普文——由整体到局部(状物)等等。最基本的文体就是这几个,学生回忆完,我又进行引导总结,散文“形散神不散”,那么它可以包含以上所有文体的关系以及写作方式。接着,再让学生默读。我忽然为自己的顿悟而欣喜。教学的过程应该像开渠引流,是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的一味灌输与照本宣科。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方式。其实,之前也有类似的顿悟,只是没有及时记录下来。
后来又讲到《散文形象,散文标题》这一课,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学到了新的东西。因为散文形象和标题知识点与小说相差无几,不便于再次唠叨,在上课之前就像积了很久的阴云却下不来雨一样,内心苦闷至极,不知如何去讲。按照组长所说分析两篇文本,也就是细读文本。和学生一起将文中的句子仔细分析,画下好的词句,在分析《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这篇文章时,有这样两句话“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这两句写的真好!我用感情充沛的语调朗读出来,看哪,太阳光梳拢过老祖母的头发,又落在耳环上,这是在不着痕迹不露声色地写太阳的移动,也就是时间的流逝啊!是那么自然,那么不事雕琢!老祖母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美的不可言喻,老奶奶脸上的皱纹就是岁月的痕迹,岁月的风霜,但仅仅是风霜吗?不!还有慈爱,那种饱经岁月风霜,和蔼可亲又慈祥的祖母的脸瞬间映在眼帘,这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写人的手法。我问孩子们,你们想是,若是你说老奶奶,您脸上长满了皱纹,和您脸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感觉一样吗?前者老奶奶会打你,后者会夸你好孩子,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学生都笑了,我的心里也激动无比。今天又学到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我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每天都能收获新知的喜悦。讲完这课,我忽然觉得压在心头那片乌云散了,一场雷雨奔腾而至,前所未有的舒爽!
就是这样可以称之偶然的一节课,我竟然觉得很成功!惊喜不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到来。也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一颗学习好奇的心,面对新的知识,依旧热烈地渴望与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