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关王庙
前注:本文以前写就的,现在又进行了修改整理。在查检到“大安镇”地名时,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通览《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有关章节,就是查寻不到“大安镇”现代所指。无奈,恭请网神节减帮忙,不到半小时他就告诉了我查询的结果,佩服佩服!在此感谢。
定襄关王庙
2021年10月16日,我们自驾到了定襄县的北关,游览“关王庙”。预先没有细看节减提供的自驾攻略,到了才发现关王庙的位置是坐西朝东,而不是古建筑的一般概念:坐北朝南。暗自产生了疑问:为何这座大殿的朝向如此奇怪?
进得院门,看着大殿的匾额题为“关王庙”,于是产生了第二个疑问:为何叫“关王庙”而不是“关帝庙”呢?
保管员出来了,随口给大家简介:前边的几座大殿都毁了,这座殿宇是作为学校的教室才保存下来,解答了我第三个疑问:这座庙宇应该不会只是这么孤孤零零的一座大殿。
回来翻看资料得知:原来,该庙所在早年是座“悯忠祠”,祠堂坐北朝南,原有的正殿在唐朝祭祀的是定襄王李大恩。李大恩是何方神圣呢?经查:李大恩,原名胡大恩(?—公元622年6月5日),原是窦建德的行台尚书令,恒山人。唐武德四年(621)春正月丁卯,胡大恩以大安镇(在灵丘县北,毗邻蔚县与飞狐——现涞源县)来降,被命为代州总管,封定襄郡王,镇雁门,赐姓李氏。当时,代县石岭以北,从刘武周起兵以后,充斥着盗寇,李大恩将治所迁至雁门,出兵征讨,平定了四周所有的盗寇,为大唐在石岭关以北开辟出一块热土。当年四月,颉利可汗率一万骑兵进犯雁门,被李大恩击退。八月,突厥又先后犯代州、崞县、原州、灵州等地。当时,唐朝忙于中原战事,所以一方面让边军固守,一方面积极派人与突厥议和。其间,双方围绕马邑(现朔州)的争夺战却不断升级。武德五年(622年),定襄郡王李大恩奏言突厥饥荒,可趁机谋取马邑,高祖李渊诏令李大恩与殿内少监独孤晟率兵征讨。李大恩与独孤晟约定二月在马邑会师,因为独孤晟误期未至,大恩不能独进,便驻扎在新城(今朔州城南梵王寺村)停兵等待。四月,颉利可汗遣骑数万与刘黑闼围攻李大恩,大恩战死,唐军死者数千人。李渊很惋惜他的阵亡,将独孤晟判为减死刑,流放边远地区。后来,边疆平定了,朝廷修建起悯忠祠,感怀定襄王李大恩。
到了宋宣和年间,定襄已成为宋辽对峙的一线地区,悯忠祠的主祭有了变化,不用战死的李大恩了,大约是嫌他有点晦气,而改为祭祀“灵显王”李靖。李靖又是何许人?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隋末至初唐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出身陇西望族,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并招抚岭南诸部。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御东突厥入侵,贞观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军总管总统诸将北征,以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溃,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也为李大恩报了仇),使唐朝疆域自阴山北直至大漠。因功拜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获封代国公。贞观九年(635年)以足疾为由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晚年多病,阖门自守,不预政事。贞观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他可是比李大恩贡献大,出名的多!晚唐以后他逐渐被神化,后晋时追封“灵显王”,到南宋时累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大宋王朝寄祈李靖的神力能保佑江山牢固。
《山右石刻丛编》卷十八收有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四月六日的《灵显王庙记》,记载:昭惠灵显王神通广大,神鉴英明,立异功于唐室,进封号于圣宋。……因殿基之北最就高峙,先构紫薇大帝殿,高真仪像,崇饰中严。然后挟以侧堂,东塑十一曜,西列天地水三官寿星十二元辰之像。后二年,而兹殿雄成,焕丽一新。……宣和五年四月初六日。说明了昭惠灵显王庙的始建时间。
昭惠灵显王庙(也就是关王庙的前身)始建于于北宋宣和五年,庙里有正殿和东西配殿。主要是供奉李靖为主尊的,唐初时期平定安抚定襄一带边境的武将统领,后来演变为道教祭祀场所,当时并没有塑立关公神像。
可贵的是,殿内北壁现存有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所立石碣《新创关王庙记》。碣载:“将,以义为主,勇武辅之,然后可以不比于物议。求之三国之际,得蜀将关侯其人也。按本传,公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是时威震华夏,战功尤多,其事业著见,进封昭烈武安王。至于民间,往往神事之。”又云:“襄人银匠胡汝楫年七十有五,性好施,特输己财,立塑像于县北灵显王庙西庑之别室以为乡民香火之地。像甚雄伟,凛然如生”。通过这块碣石的记载,可知在金代时期,关公的塑像才进入西配殿的别室供奉,是乡民百姓香火拜祭之所,但是庙宇主尊还是灵显王李靖。
现存的元至正六年(丙戌年,1346年)《重建昭惠灵显王庙记》碑,记录了当时的一次大修。元时主尊仍是李靖,东配殿供奉玉皇大帝,西配殿供奉关公,关公像仍是配享众神之一。但是据金代碣石可知:定襄县的关王像殿,是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所塑,应该为目前我国已知现存较早的关王殿。
元末,这里改为佛寺“寿圣寺”,元代后“寿圣寺”废。上世纪中期后,寺院其他建筑均毁,只仅剩西配殿尚存。关王殿实际只是现存的一座西殿,至今成为独立的关王殿。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生前并未获得高位厚爵。只是在被困曹营时,曹操为了笼络他,授予他一个“汉寿亭侯”。关羽死后,后主刘禅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他为“壮缪侯”,依然是“侯”爵。到了宋代,宋徽宗赵佶先是封之为“忠惠公”,又在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封他为“武安王”;到南宋孝宗时,关羽已经被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后朝,元文宗铁木尔封关羽为“显灵威勇英济王”。明代,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清世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特封关羽为“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光绪五年(1879年)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关公信仰和崇拜在我国古代社会逐渐兴盛发展的脉络和历史过程。起初,大家对关羽只是敬仰,怀念而已,继而作为陪祀进入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历代各朝皇家的加持,在民间,关公逐渐扮演了扬善惩恶、驱邪除魔、主持正义的保护神角色,成为各行各业、妇孺老幼尊奉的万能之神。他于是也由陪祀,逐渐走向主尊。
定襄关王殿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塑像之时,关羽才刚被宋徽宗封了“王位”,自然只能称之为“关王庙”。而别处所称“关帝庙”者,则都是关羽在明清登“帝”以后才建起来的,这也可以看出定襄关王庙历史的悠久。
有专家分析定义这座大殿为金代建筑,创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后又有一些专家根据关王庙大殿现存木构建筑和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定襄关王庙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均有修葺,但均末改变宋代木构特点和风格。定襄关王庙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内檐下有彩绘十余幅,殿外檐下有六幅独立的关羽故事画,前四幅因墙皮剥落难以辨识,仅存后两幅彩绘,图案都还精美,线条色块分明。有人据说是嘉庆八年(1803)有名有姓的画家绝笔所绘,画就不久即去世了。但也有专家从人物服饰和连环画内容等方面分析,写出大篇的文章,认为很可能为明代旧物。可叹我的相机电池充电器出了问题,那天相机没有充上电能,驱动不能拍摄;手机拍摄不清。友人虽然赠我一堆他们所攝檐下彩绘的片子,但我“感伤”地不欲再对彩绘细做研究了。
同游者:老克、节减、老凯、高原、阿星、风光阳和老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