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 !读书散文

“向死而生”的《见识》

2019-03-16  本文已影响54人  纹锬
图片源自网络

    遇到一本好书,读之,总会有相遇恨晚的感觉,细细品读,又怕速度太快,下一秒就到了尾页,心中便会大呼“怎么这么快,还没有看够。”

    “一本好书,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最近,偶然间读到吴军所著的《见识》一书,吴军博士,知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硅谷风险投资人,曾任谷歌研究员,也曾做过腾讯的副总裁。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他的“见识”让我感到好奇。

    《见识》这本书其实也是根据他在“得到”App上开设的“硅谷来信”专栏内容所重新做的增补、精编。书读之已过半,但带给我的认知与感悟犹如醍醐灌顶一般,现实生活中只能望其项背的作者,通过这本书,那些朴实而又中肯的文字,让我隐约觉得他本人似乎就坐在我的面前,儒雅的、慢慢地述说着,与我分享着他的所思所想,开启我的全新认知。

    的确“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我们需要持续发力,我们这一代人比较幸运些的可能早期已站在了或已赢得了最初的起跑线,但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或对未来的轻视与无感,让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的知之甚少,以及在大环境下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渺小而短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工作、生活和身边的一切,便也逐渐变得越来越迷茫。市面上出现了太多的鸡汤书、鸡汤文,这些“汤品”让我们乘兴而来,以为读完会获得解脱与精进,但回忆一下,我们确实也发现那些书里都是绝对正确又绝对无用的大道理。

    其实,我们的确应该涨涨“见识”了,“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终身而学,向死而生。对于后半句话,我很认同《见识》书中的另一种解释:“活着总是要做些事情,但是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掉,就应该明白我们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我本人到不会像作者那样高能,大概算清这辈子还有多少天、列好清单、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但这种做减法的取舍以及不去做过多的选择,专注于重要的事项,从而最终产生幸福,的确拨开了我心中的迷雾。

    “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因为没有钱我们可以有一辈子的机会去获得,而以上三样东西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书中还有很多不一样的独到认知,作者觉得庄子是他人生的精神导师,但此时此刻,我觉得作者已成为了我的精神导师。我也很想像他描述的那样,能够在人生的长河中尽量活得有长度、宽度和深度。

    周末的下午,一杯热热的香草拿铁、一块司康饼,配上这样一本让脑子开阔的书,很是惬意、愉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