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艺术之家

现代欧洲哲学家及思想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上】

2024-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别具一格格

现代欧洲哲学家及思想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上】

现在,我想把篇幅留给当今欧洲最年轻、最具活力的思想家——伯特兰·罗素。

1914年,罗素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当时的罗素看起来就像其演讲主题“认识论”一样,骨瘦如柴,脸色苍白,一副垂死的模样,让人以为他随时都会倒下。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看到这块拥有世界上最璀璨文明的欧洲大陆四分五裂,变为一片野蛮荒原,我们这位热爱理想与和平的哲学家深受触动,内心无限悲伤。可以想象,选择这么偏的题目——《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因为罗素希望借此尽可能地远离严酷的现实。

十年后,当我们再次见到他时会欣然发现,五十二岁的罗素精神矍铄,依然散发着一种叛逆的气息,精力旺盛,尽管十年间,罗素的全部希望几乎都破灭了,所有的友谊烟消云散,曾经安定的贵族生活也变得支离破碎。

罗素的家族是英国甚至全世界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家族,曾世代为大英帝国孕育政治家。

罗素的爷爷约翰·罗素勋爵是著名的自由党首相,曾为了贸易自由化、普及免费教育、犹太人的解放及各领域的自由作出不懈的努力。

他的父亲安伯利子爵是一位自由思想家,从不向孩子灌输祖辈代代相传的西方神学。

罗素是第二代伯爵爵位的假定继承人,但他拒绝了世袭爵位,决意自力更生。

当剑桥大学因为罗素主张和平主义而将他开除时,他便将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大学校园,成为一名周游列国的诡辩家(这里取其原意,因为“诡辩家”原本是一个尊贵的称谓),并受到全世界的热烈欢迎。

曾有两位伯特兰·罗素:一位在战争中死去,另一位则从前者的裹尸布中脱胎换骨,由一名数理逻辑学家浴火诞生出了一名神秘的共产主义者。

或许,罗素心中始终紧绷着一根脆弱而神秘的神经,一开始表现为堆积如山的代数公式,后来又变为带有宗教色彩而非哲学色彩的社会主义。

在这方面,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神秘主义与逻辑》。

在这本书中,罗素认为神秘主义完全不合逻辑,并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随后,罗素又对科学方法大加称赞,但读来好似逻辑神秘主义。

罗素继承了英国实证哲学的传统,他决心让自己的头脑坚不可摧,尽管他知道自己做不到。

或许,罗素正是通过矫枉过正来强调逻辑的优点,并使数学充满神性。

1914年,在人们的印象中,罗素冷酷无情,像一个暂时获得生命的抽象物.一个长着双腿的数学公式。

他告诉我们,他从没看过电影,直至在书中读到柏格森用电影比拟人类理智时,仅仅作为哲学研究的一部分,他才去看了一场电影。

柏格森对时间和运动的生动描述及其关于万物充满生命冲动的认识并未打动罗素,在他看来,除了数学,没有其他神祇。

他对古典文学毫无好感,相反,他就像另一个斯宾塞,极力主张在教育中增加科学的分量。

他深切感到,世界的苦难主要源于神秘论,源于该死的思维模糊,他认为,道德的第一定律应是清晰地思考。

“与其让我或者任何其他人相信谎言,不如让世界灭亡……那是思维的宗教,世间的糟粕正在这股炽热的火焰中熊熊燃烧,直至化为灰烬。”

对清晰的追求必然将他推入数学王国。

而面对这门高贵学科的冷静与精准,罗素兴奋不已。

“公正地说,数学拥有的不仅仅是真理,还有至上的美—— 一种冷傲而朴素的美,这种美与雕塑共有,它无须诉诸人类任何柔弱的本性,也无须像绘画和音乐那般埋下华丽的陷阱,它纯粹至极,展现出一种冷峻的、唯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与之媲美的完美无瑕。”

因此,罗素相信,数学的进步是十九世纪盛开的最美的花朵,具体来说,“对曾经围绕数学的无穷问题的解决大概是我们的时代所能炫耀的最杰出成就”。

在一个世纪里,曾经坚守数学堡垒两千年的古老几何学几乎被完全捣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世界上最古老的教材终于被取代。

因而,那时,“在英国,孩子们还在学习欧几里得,这简直是一件丑闻。”

或许,现代数学的多数创新源于对既有定理的驳斥。

罗素便喜爱那些挑战“不言自明的真理”并坚持将结论公之于众的人。

听说平行线可能在某处交汇、整体可能并不大于其某一部分,罗素便会喜形于色。

他喜我用这样的谜题来使天真的读者产生惊奇之心——偶数仅占全体整数的一半,但偶数的项目和全体整数的项目一样多,因为每一个整数自身相加都全得到一个偶数。

确实确实,这就是今天所谓的无穷物——数学无穷数的要点所在:该整体所包含部分的项或量与整体同样多——如果,读者如有心,便会沿着这条小道走下去。

其实,我们并非要把罗素的数学著作推荐给外行。

《数理哲学导论》开篇看似明白易懂,但数页之后,便需数学领域的专家才能领会。

连《哲学问题》这本小书,尽管作者的本意是使其成为通俗该物,但读来依旧晦涩难懂,充满了认识论问题,令人捉摸不透,稍厚些的《神秘主义与逻辑》反面清晰,务实一些。

《莱布尼茨哲学》对莱布尼茨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细致人微的阐述,但由于本书篇媚有限,读起来意犹未尽。

阅读姊妹篇《心的分析》和《物的分析》的读者会对心理学和物理学的某些方面有所了解。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