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连载就爱看连载道学•国学•养生

【连载3】《道德经》笔记:一个修真故事(三)

2017-03-04  本文已影响29人  卓晓华

普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空间、时间观念,早已经被科学家们证明是过时的。

爱因斯坦的理论早已说明:空间与时间是紧密相关的连续体,他称之为四维时-空连续体——这种四维时空观,物理学家从数学公式上能理解,但缺乏直接体验理解:人人都能感受和描述长、宽、高、面积、体积等三维空间概念,但对四维时—空连续体却难以描述。

霍金说:“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地球是平坦的以及太阳绕着地球转动,然而从哥白尼和伽利略时代开始,我们就得调整适应这种观念,即地球是圆形的而且它绕太阳公转。类似的,长期以来对于每位观测者时间以相同速率流逝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爱因斯坦时代开始,我们就得接受,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时间流逝的速率不同。此外,宇宙具有唯一的历史似乎是显然的,但是从发现量子力学起,我们就必须把宇宙考虑成具有任何可能的历史。”

……宇宙……没有任何可以叫做开端或者终结的点,正和地球的表面没有开端或者终结一样。②

换言之,旧有的时空观、宇宙观实际上已经瓦解。

而我们无法用日常感官去感知这种更高维度,无法用日常语言去描述这种更高维度的存在。

于是,我们常常将超越常识的体验塞进迷信的框框。

我们常常用旧时代的哲学框框去套弄老子的体验。

但这种努力注定失败。

保持开放的心态比死守某种注定过时的理论要有趣得多。

我们一直将世界分成物质和精神,分成主观与客观,分成高的与低的,分成冷的与热的,分成白的与黑的,分成安静的与吵闹的,分成阴的与阳的……

这一切的二元区分,说到底,与我们自身的感官和意识维度有关。

但是,老子的修练,却彻底超越了这种区分,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区分,超越了主体在客体区分,超越了是非、对错、善恶、高低、冷热、阴阳……彻底超越了二元区分。

这一点在哲学上的意义极其重大。

哲学一直在追问的终极命题就是超越二元论、超越形而上学。③

海德格尔所谓:“重要的思想家总是说同一桩事情”④。

哲学家总是在试图通过理性思辩完成这种超越。但他们一直不能真正让人信服。

因为他们总是试图用语言、概念、分析、逻辑推演之类来完成这种超越。

东方的传统却不是这样:中国人对人格神的敬奉远没有西方隆重,因为道教、佛教追求的核心都是人类自身意识层次的开拓和提升。

老子不是用“想”的,他的认知方法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他是直接“体验”的:

通过静坐冥想,关闭我们平常的思维和感官,跳出自我意识,开启我们大脑中某些原来就有的感官和功能,达到超级体验,获得更高的智慧。

这其实不只是老子的修练方法,古印度瑜珈、佛教、现代西方的各类灵修,核心都是如此。

很多人早已指出,在这些方面老子与释迦牟尼如出一辙。

道教称为“得道”,佛教称为“觉悟”,他们的体验不但类似,甚至话语体系也相近,释迦牟尼几乎与老子处于同一时代。

也正因此,道、佛两派曾多次争论谁先发现谁后发现的问题。

不过这真的不重要:在老子得道之前,中国人早已曾进行过类似修练。在释迦牟尼觉悟之前,印度人早已经进行过类似修练。

比老子稍晚一点的公元前300年左右,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也详细介绍了达至超级体验和更高智慧的方法。

老子所在的变乱时代,知识不再是皇家、贵族、祭师们的秘密——这些知识开始流入民间好学者手中。

孔子把在皇家、贵族手中的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伟大的教育家;老子把自己学习和修练的心得总结出来,成了道家、道教的开创者。

老子不但有远比孔子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掌握的修练方式更可能直接来自上古帝王、大祭师们的隐秘资料。

2500年前,老子到底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声明:“道”是超越语言的体验,本书只做勉强描述,以启发讨论和研习,请勿执着于文字。)

【注解】

②《霍金讲演录》,史蒂芬·霍金著,此段文字发表于1987年6月在剑桥举行的为纪念牛顿《原理》出版三百周年的引力三百年的会议。

③笔者注:简单说,形而上学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人类通过抽象的理性和逻辑等去认知世界,这就使我们创造出一个形而上的理论世界、表象世界、符号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中,这与世界的本体并不相同,这就产生了形而上学的种种问题。

《维基百科》“形而上学”条目认为:

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

广义上说:

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研究而不是直接通过感知所得到的问题。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形而上学研究的范围很多时是超形态的。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在西方,形而上学共有三个传统分支:

1.本体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神学——研究神或众神及关于神的问题。

3.普遍科学——研究第一原则,当中引发其他的询问。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范畴下,一个客体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

④ 引自《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著 郜元宝译,P22

作者:熊川

本书首次连载,文章持续更新,欢迎关注我的简书或者微信公众号:xiaohuazhu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