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笔记丨20220921
1
认知不是越高越好,与自己的行动力相匹配才好,这样不嗔不怨。
互联网让信息成本变低,多的是高认知低能的人,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一生。如果行动跟不上,高认知反而带来痛苦和焦虑。
真正可以改变人生的,是基于认知而形成的好习惯和在人生总纲领之下的重要选择。
这些都不是看了一些什么就可以做到的,是一个艰难复杂系统的工程,一点一滴的积累。
2
不管什么事,都是有概率的,要保护好自己,跟动物学习,时刻让自己处于最安全的状态。
3
湖北省博新馆的打光,可能是国内最好的之一了。亮度比以前高了至少一级,而且,很会啊,真的太会了~
越王勾践剑这么打光,怎么拍都好看。
勾践剑打光最绝的还不是这一条窄窄的光,是剑首处的小镜子。
春秋战国高级青铜剑常在剑首圆头处车出一圈圈特别细的同心圆。
勾践剑细密的同心圆,是一种低调的奢华,不知道的注意不到,知道的看一眼就知道高级。
4
守住自己的边界是成年后的功课。
你不把家门打开,就不会有人入室伤害。边界就是你的门,你的底牌,你的地盘。
不!需!要!对所有人敞开,不需要。
像家一样,除了家人或者特批的亲友临时进出,其他人,一律免谈。
这完全不是无情,这是最基本的自我保护。
成年后会发现,大部分伤害,不来自于陌生人,甚至不来自于敌人,而来自于你以为的朋友,以及你曾经信任过的人。
但最开始,是谁审核不严?是谁放松警惕?是谁识人不明?
自己的基本信息,无需透露给陌生人,自己的重要信息,无须交代给一般亲友,自己的关键信息,可以不告诉任何人。
尤其是,识别那些,喜欢突破边界拉近距离看似无意的“打探”,不管对方脸上横肉是不是挂着八斤笑容,你只需要轻轻一句,“现在不方便说”一笔带过。
信我,这些人最后都大概率不是好人。
对于不太熟悉的人,你没必要给他解释。
比如,到商场试衣服,感觉不合适不想买,服务员问你“哪里不合适?”,不用强行解释颜色不好、款式不好.....
每个理由都会成为对方的突破口,给你推荐下一款,烦不胜烦。
直接说“我不喜欢”就OK,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气场都变强了
5
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个潜在的假设,就是自己目前的状态,默认的状态,是合理的。
任何改变默认状态的行为,即使有一丁点风险的概率,也容易被认为整体很危险,就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偏离自己的"默认状态"。这属于一种"不作为的倾向", inaction bias。
这种倾向,是好是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如果自己对目前的默认状态很不满意,行动的收益远大于风险,当然要倾向于行动。
6
读书最美妙的时刻,就是看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发现书中作者的观点与自己不谋而合,会心一笑的同时,与作者产生了某种跨越生死、穿越时空的默契
7
8
有时候我们误认为最好的,只不过是我们最习惯的,甚至都不一定是合适的。
使劲去习惯一个不合适的选项会消耗太多热情,这种被动努力并不比主动去寻找那个能点燃热情的合适选项更轻松。
主动寻找也不难,从古至今都是这一种办法:出去多走走,多看看,多和别人聊聊。
9
收入 = 感动 *人数
这是松浦弥太郎在《慢慢变富》一书中总结出来的公式。我觉得挺有道理。
收入高,就是盈利高。盈利从哪里来?从被你感动的人(只有被你感动的人,才愿意为你付费)中来。盈利与感动的人数成正比。
感动的人越多,盈利就越多。被感动的人越少,那么收入就低。
年收入大几千万的大明星,和一年只能赚十几万的十八线艺人,区别在哪里?
前者粉丝多、上台表演、上电视传播的机会多,能感动的人数是后者的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倍,所以收入有巨大的差距。
对普通人而言,就是工作创造的价值,能感动多少人。感动的人越多,认可你的人越多,那升职加薪的机会就越大。
反之,如果只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是怕多干,能感动的人只有自己,或者寥寥几个,那升职加薪肯定无望,甚至可能出现倒退。
要让自己走在人生的上坡路上,就要尽力让自己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努力让自己的工作输出、行动,感动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