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2024-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夫礼者

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1. 前言

对于这本书,其实一直有耳闻。不论是刷抖音还是知乎,作者余华总是在不同的场合被提及,顺带其最有名的作品《活着》自不必说得被反复推荐;而且这个书名也是非常地贴合当下这个通货紧缩,经济下行的环境 —— 活着就行呗,想那么多干嘛!

我是在刷抖音时,看到当年明月对于钱老《围城》的推荐,被打动之后到pdd下单时,发现商家会搭售这本《活着》,当时看着价格不贵,也就抱着搂草打兔子的心理一并买了回来。

2. 全书印象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超出了我的想象 —— 没想到这么薄,最后两天里一共花了不到三小时就看完了。

本书讲了一个名叫福贵的地二代,因为赌博败光家产沦落为佃户,在之后的人生里,经历了先死儿子(被抽血抽死),再死女儿(难产),然后死妻子(悲伤过度和疾病缠身),接着死女婿(工地事故中被水泥板夹死),最后连最后的一个亲人——外孙也死了(吃多了豆子被撑死)。最终在生命最后几年和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往往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去审视,于是作者在自序中提及的"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得就相当直接了 —— 虽然见识了不少生离死别,孤苦无助的人间疾苦,但在看到福贵这一路的坎坷之后,我也不时地自问如果是自己,能够坚持到第几关?

确实如作者所说,当事人很可能并没有觉得那么苦,反而很幸福;但这并不妨碍其经历的坎坷,我想这也是作者会以"活着"作为书名的原因吧:

  1.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 "活着"在中国的语言中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3. 部分摘抄

3.1 "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

书中,龙二出老千骗完了福贵的祖产,然后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地主阶级,结果过了这么几年的好日子,被当作旧社会地主给拉出去毙了。在龙二被押赴刑场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这经典的一幕。

之所以经典,也是因为张艺谋电影《活着》。现在就连我这个没有看过这个电影的都记住了这句台词和相关演员的演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世事难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3.2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这里直接摘抄作者的点评: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诉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