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7 认识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方能让孩子有勇气面向未来与生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作品。这是即《自卑与超越》之后,我读到的第二本阿德勒的书籍。
两本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最重要的内容都是提出了“自卑感”与“优越感”两个概念。只不过《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以儿童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教师和家长为主要阅读群体的一本教育书籍。
全书灌输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自信,唯有让孩子有勇气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方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一、认识孩子问题的根源
很多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交头接耳,与老师对着干;生活中或胆小,或叛逆,或心理敏感,对一点小事表现夸张。
其实,这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内心过度的自卑感和优越感,让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所致。
自卑感和优越感,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心理感受。正常的自卑感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改进;然而,当自卑感过度产生转化为自卑情节时,就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
一般产生自卑情节的儿童大多可能拥有以下经历:身体残疾、父母要求过于严格或父母过分溺爱。
身体残疾很容易理解。而对于父母要求过于严格的孩子,他们的内心缺少对自己的肯定,唯有通过父母才能得到一定的表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而父母过度溺爱的孩子,内心比较狂傲,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具有控制意识,拥有较高的欲望,当欲望最终无法满足时,就容易自暴自弃或者走向极端。
阿德勒在书中详细向我们介绍了自卑感和优越感对孩子生活的影响以及作为家长或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如何让孩子的态度发生转变的。
很多孩子他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在他的成长生活中,他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然而,由于孩子生活经历有限,能力不足,当遇到自己感觉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会产生退缩情绪。
如果父母和教师没有及时的引导,鼓励孩子勇敢面对,那么孩子就极有可能停滞不前。而此时,父母或教师的抱怨、谩骂,同学们的嘲笑讽刺,都容易让孩子陷入自卑之中,不停地否定自己的能力。当孩子无法感受到学习或生活带来的优越感和成就感,无法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时,就可能会存在两种行为:逃避不作为或反方向为之。
(一)逃避、不作为
为了防止自己被他人嘲笑,被父母谩骂,孩子会选择逃避来解决问题。不作为就是他们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孩子一般比较胆小,容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形成自私、多疑、敏感的性格。
(二)反方向为之
还有一种孩子,如果他在有益的事情上无法获得成就感,那么他就会将目标集中在无益的事情上来获取家长或者老师的关注。如上课调皮,故意和教师唱反调;在家哭闹、霸道无理等等,通过一些别人不认可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关注,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维护内心的成就感,优越感。这类孩子往往给人冷漠、好斗、傲慢霸道等影响。
然而,无论是第一种行为还是第二种行为,这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二、家长教师应该怎么做
针对这一部分,书的后半部分分别针对教师和家长进行了详细说明。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和鼓励,让孩子敢于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当孩子表现不够优秀时,家长、教师不要着急埋怨,指责,多站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感到父母和老师的爱,从而有勇气解决问题。
然而,书的后半部分虽用一定的篇幅去说明,但我认为理论部分过多,过于笼统。而实操性内容不多,可操作性低。
总体评价:
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前面的内容要远远优于后面的部分。能够重点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分析。对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对于了解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当父母和教师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时,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书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所以这是一本认识孩子心理的书,而想要知道如何解决,则需要从其他的书本中获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