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关于死亡:读《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

2017-02-05  本文已影响715人  hy9be

这个星期在南下的高铁上写书评,开篇提一句留个纪念。

之前的书主题好像都太严肃了,这次说个更严肃的(标题你们都能看懂是说什么的对吧)。主题虽然严肃,书的内容却是插科打诨不断。整本书差不多有三分之一都是段子…

书的前言里有几句话很好的诠释了自己的风格:

认真思考自己的死亡会吓死人。怎能毫无恐惧、内心平静的直面死神呢?……讲个笑话怎么样?反正也没什么坏处。

这就是笑话的有趣之处:它们可以揭示令人震惊的真理,而同时又不让人觉得焦虑。正因此,世界上才有那么多关于性和死亡的玩笑,这两个话题都让我们提心吊胆。

读完之后我不得不说这是个不错的方式。不过可惜的是书里面的笑话都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有些笑点很美式,还有些笑点在翻译过程中微妙的消失掉了。大家先还是领略一下全书的第一个笑话吧:

米莉陪丈夫莫里斯去看医生。给莫里斯做完全面体检后,医生把米莉单独叫进自己的办公室。他说:“莫里斯因为巨大的压力而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如果你不照我下面说的去做,那他就会死。早上,你要温柔地把他吻醒,给他做一顿健康的早餐。永远都要温柔体贴,让他保持良好的情绪。只给他做他最爱吃的菜,让他吃完饭好好放松。不要让他做任何家务,也不要跟他谈论你的问题,那样只会增加他的压力。就算他批评或者嘲笑你,也不要跟他争吵。晚上,要给他做按摩,让他放松下来。鼓励他看电视上能看到的体育节目,即使你会错过最爱的节目也要这么做。最重要的是,每天晚饭后,尽一切努力满足他的各种突发奇想。如果接下来的六个月你能每天都坚持这么做,他就会完全康复。”

回家途中,莫里斯问米莉:“医生怎么说?”

“他说你必死无疑。”

好了,风格你们大致都get到了吧。

前面说了,书的主题是很深刻的—我们该如何思考自己的死亡。书分七个部分,讲了和死亡相关的各个话题:永恒的时间、灵魂、天堂、长生不老,等等。

第一部分是个综述,讲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以及伟大的思想界、哲学家都是如何思考死亡的。死亡,尤其是自己的死亡是会让人非常焦虑和恐惧的。作者引用著名人类学家(他说很著名)Ernest Becker的话,说因此几乎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一套“永生系统”,来逃避和排斥对死亡的恐惧。这些系统包括各种宗教、财富、文化遗产、还有一些可以为之献身的世俗目标,等等。“永生系统”是文明的基本构成之一。作者说如果没有它们,对于死亡的焦略就会让我们发疯,文明也就无法持续的发展(我觉得好像说得太过了一点)。顺着这个逻辑线,作者一路梳理了弗洛伊德、荣格、古斯塔夫这些心理学家对死亡的一些研究和思考,然后是克尔凯郭尔、叔本华,以及海德格尔对我们的劝解。基本结论和许三多是一样的:反正死是跑不掉了,趁还没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也可以换成俞敏洪先生那句话:“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这里提一句,克尔凯郭尔、叔本华、海德格尔,恰好是我最喜欢的三位哲学家。虽然他们的流派和观点不同,但是我认为这三位的思想都有些佛学的范儿。他们都认为人生是充满了负面的东西的(苦难、无奈、非理性、荒谬、无意义…),但是如果我们不逃避这些负面的东西,直面甚至细心体会它们,最终就可能看透跳出最浅层的悲欢离合,悟出更高层次的意义。克尔克斯郭尔和叔本华都写过鸡汤小册子,大家有兴趣可以读一下比如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海德格尔,读他的书本身就是一种濒死体验,各位千万慎重。

第二部分讲永恒(咱不是怕死嘛,那一直活在永恒如何)。这里内容不少但是核心观点其实就一个:很多哲学家思想家都认为,永恒其实就是现在。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逻辑哲学论》中写道:“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那么此刻活着的人,也就永恒地活着。”

路德维希口中的“无时间性”似乎是说:“跟时间维度无关,或者在时间维度之外。”我们存在于其中的“现在”没有时间性,它不是时间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探讨了灵魂和天堂的问题。文中对比了西方尤其是基督教和古希腊哲学,与东方如印度教、佛教对灵魂的看法。

很多西方人都认为,转世是灵魂永生的东方版本…事实上,转世只是业力(Karma)法则的延伸。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今生不报,来世再报。但是我们下一世的业报并不应该被看成奖励和惩罚,转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我们一个进化的机会。

说天堂的部分很涨知识:

在《新约》里,很多时候天堂这个词指代都是“天国”(Kingdom of Heaven),但是天国并不是天堂。天国是上帝之国的婉转说法,而最早的基督教徒原本是犹太教徒,他们之所以使用“天国”这个称谓是因为上帝的名称太神圣而不能语。天国与其说是一个地方,不如说是一个时间概念,即“末世”之时,到那时,上帝的旨意会遍及整个宇宙。

给出的结论也很俏皮:

我们觉得你不应该指望死后会去天堂(或下地狱),不过有备无患,你也应该做好准备。就像伍迪·艾伦一样,他说:“我不相信有来生,不过我还是会带好换洗的内衣。”

这部分关于天堂的准入条件的讨论挺有意思。不同的教派说法不同,但都透着一种无法摆脱的,想把人间的门票系统移植到天上的调调。

很多基督徒相信,天堂大门的守卫者圣彼得代表上帝执行准入政策,他就像是某个时髦俱乐部的门卫一样,会向申请者问一些尖锐的问题

段子也是少不了的:

一个男人死后接受审判。圣彼得在天堂门口跟他相见,说:“在你跟上帝见面之前,我得告诉你——我们查阅了你的一生,发现你真的没做过什么特别好的事,也没做过什么大坏事。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安顿你。你能给我们讲讲你的一两件事,好让我们来做决定吗?”

申请者想了想,回答说:“有这么一件事。那次,我开着车,路上发现一个女人被一群骑摩托车的人骚扰。于是,我停下车,拿出我的轮胎撬棒,走到带头的那人面前。他身材魁梧,肌肉发达,体毛繁盛,浑身都刺满了纹身,还穿了个鼻环。我就把他的鼻环扯出来,警告他和他的同伙,最好别再骚扰这个女人,不然我就让他们好看。”

“真让人感动。”圣彼得回答道,“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大概两分钟之前。”

第四部分讲濒死体验和通灵。作者这里的观点很鲜明,他觉得这俩都是胡扯。

关于濒死体验他引用美国心理学的开山祖师爷威廉·詹姆斯同学的看法:

当时我脑海中产生了一个结论,至此之后我就确信这个结论是真实的。那就是,我们正常的清醒意识,也就是理性意识,只是意识的一种特殊类型。除此之外,我们身上还存在着潜在的其他意识形式。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觉得这些意识的存在,但是受到必要的刺激之后,它们就会完整地呈现出来,成为确定的意识形式,并可能会有自己的应用领域。

如果詹姆斯的观点您听着耳熟,可能是因为它跟吉尔·博尔特·泰勒中风时候的观察相近。也可能是因为你经常光顾我们常去的那家酒吧,酒吧后面有一个标语:“现实是不喝酒所产生的幻觉。”

通灵的部分,作者讲述了俄罗斯裔美国人布拉瓦茨基夫人1875年在纽约创建红极一时的通神协会研究灵媒和通灵,之后被戳穿骗局的故事。作者最后调侃道,就算通灵是真的,你不觉得让你的祖先们随叫随到跟你聊天,这也很不礼貌吗?

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分别讲自杀和长生不老的技术进展和伦理问题。引用几个不错的段落吧: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断人生是否值得活,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加缪语)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或者继续活下去,而又没有跟你一样选择自杀,那他就是有意识地选择了生,踏出了为自己的存在负全责的第一步。他存在,是因为他选择了继续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开始了自我创造的终身任务。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内卡甚至用到了现代的“死亡权力派”常用的表达——生命的质量。塞内卡写道:“有智慧的人,应该想活多久就活多久,而不是能活多久就活多久

自杀无异于在向上帝宣布:你甭想炒我鱿鱼,我不干了。

一些哲学家也思考过为某项事业、某个理想或其他人献出生命的话题,但是总体来说,他们都没什么创意。伯特兰·罗素就说过:“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这部分结束后就是收尾了。本书的结尾我挺喜欢:

不过我要严肃一会儿,最近我都在读关于生死意义以及来生的哲学书。这些哲学家对于这些东西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而且说实话,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像你、我和老弗莱德这样的普通人是怎么想这些问题的。

威廉·詹姆斯的一些见解一针见血。比如,他曾说,在思考一切的意义时,哲学家跟你我这些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认为,所有人对这些哲学大问题的回答,大都是出自直觉。

在我看来,他们(哲学家)有些卑鄙:本来是通过本能找到了答案,却选择宇宙作为证据,并忽略任何与之不符的东西。要我说,真下作。

意思很明确。以上的哲学、宗教、历史、段子,都是for your information。这类哲学普及书籍的目的是启发我们自己去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并且让我们知道在思考这些问题的道路上我们并不孤独。无数优秀的睿智的敏感的先人都曾经这样去思考死亡。我们也不妨怀着放松和幽默的态度,正视这件事。像书名提醒我们的那样,每个人都会死的,不要以为自己不会。

这本书逻辑很发散,适合在旅途中的碎片时间翻翻。如果有条件可以看看原版,原版的风趣幽默是译本无法企及的。除了内容,美国人那种用joke谈论严肃的事情的方式,也可以用这本书领略一下(不过乱用段子后果自负)。

用本书的最后一页结束这篇书评:

海德格尔跟一只河马散步到天国之门,圣彼得说:“听着,今天只剩一个房间了。谁能更好地回答‘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可以进入天堂。”

海德格尔说:“明确地思考存在,需要忽视存在(Being),到只把存在当作存在物(being)并把存在物作为存在物的程度,所有的形而上学都是一样。”

但是河马还未发一言,圣彼得就告诉他:“河马,今天天堂的房间归你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