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 | 高级版声临其境:63岁大妈靠一堆破烂,完成了中国一
作者:黎庶 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看过那么多电影,你看过没有声音的电影吗?
是不是只看到人走来走去,完全不知道在干嘛,全程尴尬?
没有声音的电影,就是没有灵魂的人物,而有声音的电影,却可以让你与剧中人物同悲同喜。
那么,这样的声音是怎么来的呢?是电视剧或电影拍摄成功后,就自然有了吗?
曾经柴叔也以为是这样的,后来当我知道还有一种职业叫“拟音师”,瞬间就给跪了。
我们看的影片中,除了背景音乐和人物对话之外的所有环境声音,背后都有 “拟音师”来负责。可以说,在整个电影链中,若是没有了拟音师的存在,那电影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更神奇的是,他们的道具,并没有多高大上,都是你想象不到的破铜烂铁。
而在国内,却鲜少有人知道“拟音师”的存在。
甚至与国外拟音师的高收入相比,国内的拟音师一直处于低收入、没地位的尴尬境地。
所以在国内,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选择这个职业。
可有这么一个人,居然在这样尴尬的市场环境中,坚守拟音40年!
张艺谋说,她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名导詹姆斯.卡梅隆,对她竖起大拇指,说“wonderful”;
名导斯皮尔伯格说,她是中国最好的拟音师,没有之一。
她就是魏俊华。
1972年,魏俊华从北电录音系毕业,进入一家电影公司做文案。一天,她无意间走进那间黑幽幽的拟音棚。
棚里一片狼藉,一个大坑,一个水池,三条腿的椅子、破箩筐子、烂芭蕉扇等一堆破烂玩意,如果不是一块荧幕,她以为来到了“垃圾场”。
在“垃圾场”旁边,有两个师傅“神经兮兮”地一会打打腿,一会拍拍手,还拿起破扇子挥来舞去。
魏俊华看着荧幕画面:秋风乍起,落叶舞动,一位有着盖世武功的人物,霸气出场。
两位师傅制造出来的声音,竟然与画面,出奇的吻合。
魏俊华被这一幕吸引,不禁啧啧感叹:“真是太神奇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有一束神奇的光,照进了魏俊华的生命,指引着她走向了人生的另一条轨道。
从那以后,魏俊华每天早上别人还没上班,她就早早来到拟音棚,琢磨这些破烂玩意儿的用途。
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终于她有些技痒。
一次,老师们正在为电影《火娃》配骏马奔驰的声音时,她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这个马蹄音,能不能让我试试?”
师傅说:“你想试试?我们做了几年的人,也不敢说一过来,就做这个马蹄,你胆子也忒大了。”
师傅看都不看魏俊华一眼,抓起两个蹄子,就扔了过来。
魏俊华挪动微胖的身体,捡起蹄子,又激动又紧张。
荧幕上:一个少年骑着马,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只见她拿起那对蹄子,灵活地一上一下舞动,与案板有节奏地撞击着。原本寂静的拟音间,顿时变成了蒙古大草原。
画面停了,师傅惊呆了。
好一会,师傅才激动着说:“你有拟音天赋,过来做拟音吧!”
做拟音,可不轻松,又累又不容易成名,同学苦口婆心的劝她说:“咱们的专业是录音,你做什么拟音呀,拟音工作在整个行业链中都属于吃力不讨好型,再说行业里都没几个女的。”
拟音就像挂在驴子面前的胡萝卜,魏俊华就是那只“倔驴”。她根本就听不进同学的劝告,非吃那根“胡萝卜”不可。
就这样,电影厂里少了一名文案,中国影视圈多了一位国宝。
她第一部完整参与拟音的片子,是凌子风的《边城》。
魏俊华觉得,寂静的山庄,静静的流水,这样的剧本,拟音很简单,就想当然的拟好音,交给了导演。
导演看完怒了,骂道:“这是什么烂拟音,会不会拟音?”
魏俊华倔强地看着导演说:“您等着,我就拟出一个您满意的音,等您来验收”。
说完就扎进了湘西边城,一呆就是两个月。来到湘西她惊呆了,这里还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不同时间段水流的声音,划桨的声音,甚至穿不同材质的鞋子,在土路、青石板路、柏油路上行走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有着微妙的区别。
回来后魏俊华做了厚厚的一沓笔记,在拟音棚反复模拟,直到完美地做出每一个符合剧中意境,人物性格的声音。
如翠翠的事情未定,爷爷心事沉重,拉绳都是有气无力的声音。闭上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爷爷内心的情绪。
影片做完,凌子风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没想到魏俊华这么有志气。”
《边城》获得了年度最佳故事片奖,也让魏俊华在拟音界初露锋芒。
这次过后,魏俊华对拟音“中毒”越深。当初的一腔热情和想当然已经化作对拟音的严谨态度。
她一有空就往菜市场跑,将买来的蔬菜折断,掰烂,揉搓,听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有人窃窃嘲笑:“这人脑子瓦塌了吧,好好的菜折断,搓碎,还能吃吗?”
她却完全沉浸在拟音的世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有天晚上,魏俊华扛着一大袋东西往回赶。一位巡警觉得她行迹可疑,冲过来拦住了她。
“这么晚鬼鬼祟祟地,袋子里装什么东西。”
她撑开袋子,里面装着扳手、刀、棍子、烂草帽,搋(chuai)子……
巡警立刻把它们和作案工具联系在了一起。
“走,跟我去趟派出所。”巡警一边说一边推魏俊华上警车。
她激动地说道:“我是拟音师,这些都是我的拟音工具。”
“别狡辩了,拟音师用这些刀啊棍啊做什么用?”
魏俊华情急之下,抓起搋子,现场模拟了一段马蹄声。
巡警听完,拍手称赞道:“简直太像了,太不可思议了。”
魏俊华却有些哭笑不得的背起袋子离开了。
魏俊华的老公高士义说:“老魏对拟音入戏太深了,除了吃饭睡觉,她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能将拟音制作得更接‘地气’,更完美。”
稻盛和夫老先生说:工作中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出色的工作,产生于“完美主义”追求完美,对外是展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对内则是体现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
此时的魏俊华已经不是等着别人来挑剔自己,自己开始高要求,追求完美。
有次为枪战片配枪声。
枪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魏俊华不清楚,凭空也想象不出来。但是还是有办法做得逼真硬核,大不了花点时间盘它。
于是魏俊华带领着她的拟音团队去打靶。
有一天,魏俊华十枪打出去,一共打中了九次十环,几个徒弟也都是每发在九环和十环之间。
靶场的工作人员看得目瞪口呆:“你们是什么组织啊?我们这儿来的好多部队考试的,都打不了这样。”
魏俊华坚信:走过的路,每一步都作数。
后来,魏俊华给《南京!南京!》做拟音,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枪战片,也是一部能全面展现拟音功力的影片。
魏俊华将影片声音处理完美的让人震惊。尤其坦克、追击炮、步枪的射击声音,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场殊死战争。
斯皮尔伯格在一次演讲中说:“《南京》的战争音效比《拯救大兵瑞恩》的更胜一筹。除了两名美国和我一起合作的拟音师以外,我最欣赏的就是中国的魏俊华。”
老版《三国演义》中有大量骑兵战斗场面,马蹄声多尔杂,没人敢尝试配音。
导演只好去请魏俊华。
魏俊华就用马蹄器,一下一下,敲出了气势恢宏,万马奔腾的马蹄声。
做完后,录像机因为声道超负荷,磁头都开花了。
魏俊华撸起袖子,看着青肿的手臂自嘲道:“我也仗打多了,都打出肌肉块了。”
导演看到配音后,惊呆了:
“这配音简直绝了。”
张艺谋拍《红高粱》时,他提前租了100亩地,春天的时候开始耕作,100亩的红高粱长势很好。
大家以为,只要主角在高粱地里跑,风力不足,用鼓风机造点风,荧幕上唰唰的声音就自然有了。
但是没想到鼓风机一开,同期声音全毁灭了。
张艺谋特地找到了魏俊华。
魏俊华用一把塑料带,一个破扫把,同步模拟人在高粱地里跑,高粱叶唰唰作响的声音。拟音效果逼真,还没有任何杂音。
完美至极。
《红高粱》完成后,张艺谋说:“魏老师真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魏俊华的拟音越来越绝,无论国内国外,圈子里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位国宝级拟音师。
俄罗斯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拍摄了影片《冰美人》,其中人在雪地里行走,冰上跑的声音始终做不出来。
为此,导演还用真雪,真冰做了尝试,声音效果始终不理想。
导演打电话给魏俊华。
魏俊华因为在给其它影片做拟音,实在抽不出身。
导演便直接抱着片子来找魏俊华,见到魏俊华的第一句话是:
“你就是再忙,我也得来找你!”
后来魏俊华用一包淀粉,玻璃碴子将人在积雪上行走、冰上跑的声音,做得逼真至极。
导演惊喜而又佩服地赞叹不止:“这比真雪做出来的声音还逼真。”
魏俊华对拟音的追求,并不讨巧,几乎是不留余力的死磕。不是因为拟音赚的多,而是因为她真正的热爱。
当然,这种热爱,激情,努力背后,也有大把大把辛酸。这些辛酸,要换作旁人,早都坚持不住了。但是她总能“一笑泯恩仇”。
当年同学劝说,拟音出名慢,还不讨好一一验证了。
葛优的父亲葛存壮和魏俊华同在电影家协会。
葛存壮对魏俊华说:“我看你参与过很多戏的拍摄,还真不知道你具体是做什么的?看了电视节目,才了解声音原来是你们做出来的,就觉得特感动。”
当时的魏俊华心里酸酸的,但是相比拿片子不给钱,片子忘记署名,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次,魏俊华接到一个电影制片人的电话,“魏老师,实在对不起,字幕把您的名字给漏了。”
魏俊华平静的说:“感谢您告诉我您忘了。”
大多时候,名字的遗漏是拟音师自己发现的,片方连提都不提。甚至有的电影片尾字幕上,把端茶水和司机师傅都打上去,却忽略了拟音师。
早年魏俊华还会问一下电影制作方。到后来,对于这种忽略,她也平常心对待了。
比起这些,魏俊华经常面临更严峻的现实,混音音效作为电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很多剧组在这时,经费大都所剩无几。
反映在待遇上,拟音师的工资,在整个电影行业产业链上处于中下游的水平。这也就算了,有时候应付的薪酬可能被拖延到一年后。
魏俊华说:“会经常碰到一年前把我们做的片子直接拿走,一年后回来说‘我们这个片子卖了钱,我给你点儿钱吧'”。
还有不给钱的。经常会有录音师和她说,“导演、制片那儿没给我,我怎么给你钱?”
直到后来打电话再也没人接听。巨大的静默背后是四五十集电视剧辛勤付出的又一次徒劳。
相对于结账,和能否多赚钱,魏俊华更担忧拟音的质量。
如今,中国的电影市场迎来了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很多自建的拟音室也在井喷式的涌出。魏俊华说:“在北京最高潮的时候有两千多家拟音棚。
数量的井喷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提升,有的制作方刚拿样片来就说,明天你能不能完成。魏俊华生气地回怼:“我说你开玩笑呢,我们看样片还要看一天,更别说做成。”
按正常的速度,一个星期做完一本。而很多制片方要求一个星期就把五本都做完。
遇到这样的片方,魏俊华宁愿片子不做了,钱不赚,也不愿因为赶速度而粗制滥造。
遭到拒绝的片方,就去找速度快的拟音室做,做完之后,质量不行,又抱着片子,折回来再找魏俊华。
不是魏俊华轴,她只是觉得人的一生需要一些善意的执念推着往前,只要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一件事情,对得起光阴,其它的就留给时间去评判吧。她每做出的一部片子就是她递出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不仅代表她本人,也代表着中国拟音师的一颗“匠心”。
冯小刚在参加一期访谈节目时说:“电影的制作就像一个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就像用手捧一捧水,手指并拢的越紧,水就捧的更长一点,魏老师就属于这个兢兢业业捧着这一捧水的人。”
只是拟音的低收入,工作辛苦,它并不受年轻人的追捧。目前,国内高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拟音专业,拟音更像是一门手艺活,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呐喊:“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啊!”
焦三爷面临唢呐技艺即将失传的呐喊字字句句地敲在魏俊华的心里。
已经六十多岁,一直从事电影幕后拟音的魏俊华很是担忧。中国的拟音手艺谁来传承?
很多年前魏俊华专注于默默的做好自己喜爱的事情,甚至连领奖也不愿意去参加,直到2012-2018年,她频繁参加一些电视节目,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拟音,学习拟音,并和高校合作开设了拟音专业,出版了《影视拟音技巧》一书,志在将影视拟音源远流长的传承。
很多人看到节目后,出于好奇,纷纷在她微博留言,或者邮箱投递简历来学习。但是最终真正留下来的并不多。
有些人兴许会一时感兴趣加入,但是当他了解到行业地位和收入跟苦脏累的背后时,便不愿意再坚持。
魏俊华还和当初选择进入这一行时的态度一样:“任凭他人诉说拟音劳苦事,仍一心用指尖缔造千军万马。”
拟音师的世界里没有鲜花和掌声,有的只是魔术师般的惊喜,和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魏俊华四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她用行动告诉我们:
任何职业都有它的价值所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魔术师。
也许魏俊华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成为流量担当,也不会因为拟音身价飙升。
但正是因为有她这样的老艺术家存在,才能让我们对国产电影电视剧怀揣希望。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淡淡翠
实习编辑:老泥巴
校对:老泥巴
文章作者简介:黎庶,砍柴书院学员,执笔取暖,煮字疗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