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过节,你怕了吗?

2016-12-27  本文已影响80人  熙fun心理

除了春节和清明,大部分节日都被过程了情人节和购物节。

W先生是资深级把每个节日都过成了迫害节。每个女朋友的分手都在过节前后,每个节日的放假毫无违和的变成吵架的回忆。

W先生是典型的艺术青年,谈恋爱讲究精神至上,从心里不care过节的仪式和被他称为的表面的热闹。所以,没有礼物没有礼物没有礼物……

“我平时买就好了,跟风太俗”

“过节在家宅着电影是最好了,出门人太多。”

……

节日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苦恼:每个重要节日前,就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恐慌,恨不得躲起来,或是可以把时钟拨快一点,早点结束,恢复到日常状态。

前女友或前前女友L,就是因为忍受不了他这种对节日的态度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

“不就是过个节么?至于么?”

“你不懂。我只是感觉不到你爱我了……”

看,在女生这里,过节和爱联系的多紧密。

L女生属于典型的潘多拉魔盒爱好者,生活中不能没有希望和幻想,憧憬未来是她生活中至重一环。最爱的台词当然是阿甘里:“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每个节日到来之前是L女生最开心的日子,就像每次下雨期盼看见彩虹,节日是多炫酷的一个发明……

可是当节日真正过起来的时候,L总是不开心。

她想要很多的惊喜,但无论对方做了什么,也还是不满足。

最怕的是过完节以后,面对空落落的内心,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情人节,对方买了花礼物,吃了顿大餐。却也没有怎样惊喜。从此让她非常费解,她一直期盼的到底是什么?

情人对了,节日每天都过。

心情对了,过什么节日又如何?

都是锦上添花,指望它雪中送炭,必然失望。

所以,过节就一定要有礼物么?

过节就一定要假装开心么?

过节就一定要出门凑个热闹?

No。

如果你对这些是疑惑的,那么三种心理困扰会找到你。

“强迫开心”

“预期性焦虑”

“集体吞没感”

“强迫开心”

真的,哪怕是和普通朋友一起,如果你不是打心眼儿里的状态,对方都能感受出来。微表情,肢体语言传递的足足的。更何况是在亲密关系中。

“预期性焦虑”

“非常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时刻等待不幸的到来,从而表现出消极的心态。总是有很强的挫折感,会认为某些尚未发生的事存在威胁,从而对其产生紧张不安,担忧害怕的情绪。”

“集体吞没感”

如果在任一环境中,感受到太多的刺激和要求,例如,拥堵的旅途/排队的躁动不安的人群,乃至手机中蜂拥而至的信息我,待处理的繁杂邮件,都会让情绪的临界值被穿越从而产生吞没感。

面对这些情绪,会激发体内过多的肾上腺素,而大多数时候,会让人感受到筋疲力尽或冷漠麻木。情绪需要被看见,被关照。《头脑特工队》最终解决冷漠麻木的法宝即是面对自己的“忧忧”,感受到她的心声,快乐才能被重建。

节日无法承载过多的在日常中未完成的目标和意义。

L女生需看到生活中其他依附的存在价值。

这让我想到集中营中死亡率最高的时刻就是在圣诞节前后。他们中的多数都天真的以为能在圣诞节回家。当这种预期无法达到,身体抵抗力也会随之减弱进而让恐慌加剧。所以说潘多拉魔盒里的希望应该是有扎根的实实在在的“意义”所在。

这种“意义”的完成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个目标,自己的一项努力结果。而非飘在空中的七彩泡泡。

当然,“七彩泡泡”可以看做生活中“好奇心”的所在。就像面对节日。

好奇心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