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2)
我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
这三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引起了古今多少人的思考。而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又有多少呢,其苏格拉底就是一位真正知道自己是谁的人。
他是第一位哲学家,也的确是一位哲学家(《苏菲的世界》中提道,苏格拉底他将哲学从天上召唤到了地上,在他之前都为诡辩学家以及智者,他也称自己为哲学家。)且哲学家的英文为Philo-so-pher这个词的意思为:“一个真正爱好智慧的人。”
你们可能怀疑苏格拉底怎么会是一个热爱智慧的人呢?
他明明可以选择不触犯那些审判员,这样他便可逃得一死,且当时以为他有罪的是265人,与之相差30人的235人以为他没犯罪,因为苏格拉底还在捍卫他自己内心的真理,因此苏格拉底被有罪,又因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曾触犯过墨靳图斯与他的假学者团伙的利益,他走过雅典的街头,向人们呼吁,认识你自己!不要为财富所累,我寻找真理,苏格拉底被其判之死刑。
之后他的学生让他赶快逃跑时,他拒绝了,之后服毒而死,真是蠢出了天际。
其时,在这时苏格拉底必须死,否则他就不是苏格拉底了,他死之前说,“即使我死了,又有什么要紧呢?或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活的好,也就是说,要为正义而活。”
“那么,干不道德的事是正义的吗?比如说,用不公正的特权回击不公平?所有非正义的事情不是都丑陋,很邪恶?”
他每天都在街道上宣示着自由,法律,而今天,他若不死,他就违反了自己的真理,是的,苏格拉底他认为,不可以用不正义的手段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不能用逃跑而躲避法律的判决,他要捍卫法律的尊严,他想用他的死证明,善、正义、法律都需要用生命去维护,这也正是生命的价值。
苏格拉底不惧怕死亡,因为他找到了自己,他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而什么是意义?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就是价值,是责任,至于你的意义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因为每个人的责任,也就是他任务的价值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感。
一个残疾孩子的母亲,抚养孩子长大就是她的意义;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关押的人,我下去就是生命意义;有一个重病在床的父亲,照顾父亲的起居就是一个孩子的意义。而这些都是较为极端的例子,那么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这些悲惨事件的人,我们意义又从何而来?
其实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看见美好的人与事,就是爱。
马斯洛会说自我实现就是人生的意义。这当然是对,但操作方面,必然通过爱人,爱工作才能自我实现,爱工作也就是儒道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上进。在这种说法下,人的自我实现也许只是一个副产品,成己成人,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或许才是人生的意义(爱的全部)。
而苏格拉底在这种说法下,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实现者,一个真正找到自己生命意义的人,他通过“产婆术”与当时的智者学派相互沟通,促成了双方思想的发展,也就是成己成人,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兴盛时代,这一时期以智者学派为主导,智者是职业教师,收取费用,传授思维与辩术,为青年人从事政治活动做准备,这一流派注重实用,认为形而上的理论不可知,不承认,只因真理与普遍认识的存在,是为一切都是人类的主观看法,没有善恶标准,这与当时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巨大冲击有重要关系。
这也迫使哲学家们开始思考过程本身的正确性,因此,苏格拉底代表的苏格拉底时代就开启了。
这个时代犹如切牌,他把红牌放在一边,黑牌放在一边,但是不时会有小丑出现。这些小丑并非黑牌,也不为红牌,而苏格拉底正是雅典的小丑,他既不笃定,也不漠然。在茫茫众生中,他反驳别人,思考自己,思考思考本身,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真理、正义、爱等。其中贯穿的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是应该去改造自己的灵魂,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一定要追求的是真理,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真正的人。
人之为人,就是因为这样会思考,会反思,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翻越生理层次,达到自我实现。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果园中有一些桃子,猴子看到了,他很想吃,所以,他就拿起来吃了。但是,如果一个真正的人看到它,会想,他能不能吃?即使再想吃,内心也会告诉他,这是果农的,没有经过人家同意,不可以随便拿。即使拿了,也会感觉到内心的谴责。人会思考,而动物是不会的,至于你是想做一个人或一个动物,也是你的选择。
人生成为苏格拉底不可能,但是人人都可以朝苏格拉底的方向努力。唯有真正的倾听自己的内心,思考思考本身的正确性,你才会更快的成为人,继而找到“你是谁?”
活此一世,活出自己才是必生的目标,只是不同的阶段,你的目标大小不同,如鲁达一般,生时辉煌,死时又知今日方知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