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初鉴 卅一
2020-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南川子
引: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致”,就意而言謂之“誠”,就心而言謂之“正”。
南川子曰:原是同源,所用不同而已。
引:故言之而是,雖異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雖同於己,適損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損於己者,己必惡之。
南川子曰:贤者无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精益求精,终成其静也。
引:與其盡信於天下,不若真信於一人。道固自在,學亦自在,天下信之不為多,一人信之不為少。
南川子曰:此所谓在精而不在多也。泛泛读千万册书,不如精深于一书也。虽称博学,而不精深,终有杂而不精之失。能一精而多专,则无杂而不精之失。
引: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南川子曰:贤愚皆有良知,此先天之资也。非是圣贤良知多而愚夫良知少,实则一也。所差异者,私欲遮蔽良知之多寡而已。
引: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實去致良知,便是“誠意”;著實致其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
南川子曰:如此说来,甚使人大快!有畅然无阻之感!故只是一件事,只能角度不同,程度不同耳!
庚子年九月十五
2020.10.31于北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