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后的贵重反倒是儿时的顽皮
“什么是成年人?” ,如果我问我身侧的朋友,他们一定会摸摸我的头,看我是不是在说胡话。
成年人在我认为,成年人只是生理发育度较为完全的人,只是人类生理发育的第二阶段的名字。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有什么根本上的变化,终归还是人,无论孩提,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有一些需求是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的,不会因为一个成年人的标签而变淡甚至褪去。其中一项甚至决定一个人生幸福与否的就是爱-爱与被爱的需求。
假设,如果未来社会是凭着积攒小小的塑料圆片(而非金钱)来获取他人的爱,那么,要不了多久,这种我们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小玩意就会成为所有人追求和渴望的焦点。---《身份的焦虑》
这里面的爱,不只是局限于爱情或是亲情,还包括来自社会的爱,他人的肯定和关注。
因为天性或者是因为遗传,在我们每个成年人的潜意识里,我们更倾向类似儿时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充分的,无条件的宠爱。认为只有那种爱,才只得被尊崇成“无上的爱”,才值得被称颂。而其他的大部分的爱,被视为可交换的,有条件的爱,而沦为下一等的爱。
然而,我们一辈子盈盈汲取,一辈子幸苦钻营,而换来的金钱,地位和权力,在满足我们基础的物质需求以后,有大部分的动机是为了去交换来自外界的赞誉,认可和肯定。换句话说,是去为了换回更多的来之外界的爱。
为了“二等爱”而修炼为什么我们放着“一等爱”不要,而去费尽心力去追求“二等爱”?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只有被外界肯定,才会反过来让自己对自己满意,从而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快乐。也因为“二等爱”来的广,来的快,来的明显,不需要岁月去积淀,亦不要检验。
有人说,身份的高低(也就是外界的肯定)决定了人情冷暖,它所带来的资源,自由,舒适可以让自己在这世间活得更肆意,更有价值。但是,这些“肆意”,“价值”的定义穷根究底,在最基本的生存被满足后,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情绪,说白了就是“二等爱”。
我不是想说这种“可交换的爱”,“社会的爱”对一个人的幸福无足轻重,在这社会里,我们时刻要与周遭交流,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更安心的享受我们身边的“无上爱”。但是,我们不能太过投入于这种“二等爱”,不能因为“二等爱”的“见效快,疗程短”,而忽视那些被我们深藏在潜意识,雪藏在内心深处的大爱,因为那些才是我们构建幸福的根基,才是维持幸福感受的基石。
为什么我说“成人之后的贵重反倒是而是的顽皮”?
因为儿时的我们可以被爱的毫无条件,任性的毫无顾及,我们的顽皮捣蛋完全是处于我们的本性与本能。那时的我们不会因为乖不乖而影响到父母到底是不是我们的爸妈,而今天的我们进入社会的洪流,天天被”业绩“ ”绩效“和”上司和下属“搅的晕头转向,渐渐地忘了小时候操场上阳关的味道,忘记李马路边小贩推车里的脊骨棒。
想想我们现在是否还有那种经历一天课程的学习后仍在操场是挥汗的心气,一遍说着我妈叫我回家吃饭,一边还要抓紧时间多投几个三分的劲头;是否还有跟伙伴因为失误而无缘决赛时一边擦着满面的泪水,一边咬牙发誓下次再来的拼搏豪情。
日子一天天溜走,年岁一天天长大,我们却好像被困在了成年人的决斗场,每一天都要”顶盔披甲“,带着一副深沉似海深的面具,以为这样的自己无懈可击,成功,威严。我们不敢透出一丝一毫的童真稚气,生怕那一丝一毫的童趣成了别人击垮我们的脆弱。生活严肃的就像宫殿里的瓦,每一片都严丝合缝,不敢有一丝歪斜。但是,扪心自问,你真的不渴望儿时的肆意顽皮吗?你真的不希望像小孩子一样简简单单的去奔跑,去追逐吗?
不要忽视自己心底的渴望,重新认识那个充满童趣的自己。你的庄严,你的一丝不苟,你的奋力拼杀留给职场,不要让他鸠占鹊巢进了你家的门。你的生活有一部只属于你自己,属于你爱的人和那些因为爱而无条件爱你的人。将你那最珍视的童真,快乐和简单和他们分享。
追逐自己的“无上爱”爱自己,爱生活,爱你爱的他/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