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训练营2期

《非暴力沟通|察觉这4个要素,从无脑沟通升级到高级沟通》

2020-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宇宙公民妙娟

在生活中,人际交往无处不在,与家人、同事、朋友、陌生人,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要去面对它。但是关于沟通,你真正的了解它吗?有一个名词叫非暴力沟通。你是否清楚的知道它的含义呢?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的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

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荣获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沟通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它的培训目前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2003年出版至今畅销不衰,该书中文版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爱的沟通,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你可能会想,我遵纪守法,几乎没有骂过人,更没有和人动过手,怎么可能会和“暴力”有关?且慢,只需要你稍微留意一下现实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很伤人!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察觉和体会感受,能在对的时间说出对的话,使沟通变得有效又有爱!

下面,跟随书本一起解密神奇沟通法的4个要素。

1、 观察-清楚地表达结果,而不判断或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并进行反驳。

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仅可以减少别人产生逆反心理,更能促进他人作出友善的回应。

那么,怎样才称得上是清楚的观察?和评论又有哪些区别?

我们来看看表1,可帮助我们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表1-《非暴力沟通》

有个学校的教师和校长经常反映彼此很难沟通,于是,学区负责人请卢森堡博士协调双方的矛盾。

他先和全体教师交谈,然后请校长来参加讨论。

会谈一开始,他就问:“校长的哪些行为不符合你们的需要?”

前后分别有老师指出:“他是个大嘴巴。”、“校长的话太多了!”、“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直听他讲话。”

而开始的问题是想了解他们的观察——校长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而“大嘴巴”是评价,“话多还是少”是评论,“只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是推测别人想什么,最后那句也是猜测,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接着,卢森堡博士带领他们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一起列出了校长的具体行为。

例如,在全体教员会议中,校长会讲他的童年和战时经历,有时导致会议超时20分钟。

与校长的会谈开始后,教师们一直在说事情。不论讨论的主题是什么,校长总是插话。

后来,一位教师鼓起勇气,冲着校长说:“你是个大嘴巴!”

可见,不受旧习惯束缚,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容易。

最后,教师们终于告诉校长,他在做哪些事时,他们会感到不安。

校长听后抱怨说:“为什么从没有人提醒我呢?”他承认他有讲故事的习惯。然而,他接着就开始说与这个习惯有关的故事!

最后,教师们找出办法,一旦不想听校长回忆往事,就温和地提醒他的行为,有助于校长快速察觉并停止,也避免了教室们因会议延长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在沟通前,首先,要列出观察到的具体行为。其次,只需讲出观察到的具体行为,不做评论、猜测或推测。最后,温和的坚持讲出观察到的具体行为。

当清楚的表达了具体行为的结果,不仅能让对方快速意识到,并能及时给出正确的回应。这是促进沟通高效且友善的表达。

2、 感受-体会和表达感受,而非陈述想法、评论或观点

清楚地表达感受,能使沟通更为顺畅。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

你可能会想,我平时也有表达感受,结果大家都开始说自己的感受,最后不欢而散!

你确定你是在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那么,你能判断“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是在表达感受还是想法?

在这个句子中,吉他弹得好不好是在评价自己,而没有表达感受。

而表达感受的方式有:

·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表达感受和想法,实际会对沟通结果产生360°的反转。

卢森堡博士应邀去协助一所医院的管理层,他们有一个项目需要医生的支持。

可是,不久前,医生们以17∶1否决了那个项目。

在模拟管理层与医生的对话时,博士扮演的是管理人员的角色。他一开始就说:“再一次提到这个项目,我忐忑不安。”

还没来得及往下说,一位负责人就打断了他,“你太不现实了!我们决不能告诉医生我们感到不安。”“一旦我们示弱,对方就会更加盛气凌人。”

然而,其中一位负责人还是决定试一试。他不仅解释了医生改变立场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医生的反应十分不同。他们非但没有“盛气凌人”,而且还以17∶1通过了项目。

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提醒管理层,表达感受,甚至是示弱,有助于解决问题。

在沟通出现僵持时,首先,讲出具体的行为。其次,清楚地表达此行为自己的感受。最后,不要担心真实感受会影响沟通地位。

往往沟通出现僵持,不是因为彼此有成见,更多是我们害怕别人知道我们真实的感受,担心别人因此而变本加厉,其实不然,清楚的表达真实的感受,即使是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3、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说出哪些需要/价值/愿望,导致那样的感受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你可能会想起生活中明明是他人做了一些行为后,自己才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感受,怎么又能说是源于自身呢?

卢森堡博士的母亲参加的一个研讨班中,一些女士谈到对表达个人需要的畏惧。引起了他母亲的回忆——因为她不敢说出自己的需要。

在看到妹妹阑尾手术后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她也非常想要,因假装病痛,多次检查未果后医生决定做手术检查。

手术后,真的看到妈妈拿着一个一模一样的小钱包,可结果妈妈把钱包递给了护士作为感谢。14岁的她不知所措。

这个不幸的故事告诉我们,感受自己的需要,不是别人能左右的,感受源于自己,只有自己知道。实际上,如果她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面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需求时,首先要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其次,觉察自己的需求。最后,大胆的表达出需求。

当我们自主察觉或体会自己的需求,并能清楚的表达时,会很大程度降低对方的猜测或误解。在更清晰对方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回应的方式当然会更加准确。

4、 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最后需要提出具体请求他人要帮助什么。怎样才是提出具体的请求呢?

一位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学生没有交作业本,就直接问学生,是否清楚老师上次布置的作业。并且,让学生到自己办公室一下。

学生的理解是放学后,自己没法看足球赛了,因为老师要把他留下来做作业。

事实上,老师意思是单独给学生再讲讲上次布置的作业。

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反馈中察觉出和自己的要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于是先表达了歉意,是自己表述不清楚。然后,重新将自己的意思进行了清晰的表达,意思是放学后,到办公室把上次的作业再讲讲。

生活中不难见到,因猜测或误解引起很大争端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反应,首先,我们可以先解释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我们是否已经把意思说清楚了。然后,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最后,表达对他的尊重及我们的需要。

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所以,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仅用4个要素提醒我们,说话是本能,好好说话是一项技能,能温和友善的表达感受和需要是一项高级技能。

试想,

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观察,只顾自己表达,那和上游的狼要吃下游的羊又有什么区别?没有事实基础的观察,很容易将事实与评论混为一谈。

如果不能体会感受,正如同温水里的青蛙,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已经引起了一场沟通灾难。

如果不重视需求,仅凭彼此的猜测,就能让沟通像走进黑夜里迷宫,免不了多次尝试走弯路和碰壁。

如果有清晰的请求,如同广播口令响起,每个人都能做出一样的节拍动作。

无论我们面对的是谁,也无论我们面对的沟通是小事还是大事,都应该重视每个人的需要,非暴力沟通正是提供了方法,帮助达成情意相通的沟通效果。避免争端、猜疑和伤害。

在人际交往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恰恰每个人都在各种需要和被需要中生存,沟通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有必要去修炼这项技能,不仅是对工作有帮助,更是能提高我们感受爱和幸福的工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