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怎样说服别人,给你研究费用?
2024-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仙人球1988
加上“怎么做”和“做了有什么好处”,
比干巴巴的“建议”更有说服力。
转折
只是提建议,很简单。
问题是,别人为什么要听你的?
“做了有什么好处?”
“教教我怎么做。”
“对了,手把手教我,最好。”
以上通过阅读WWW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研发WWW的经历,产生了一些想法,详见备注。
备注:
1989年3月,CERN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使用超文本技术链接HTML文档的建议。他试图让这些分散在各个国家的研究人员,通过交换报告、计划、图纸、照片等各种文档来方便地开展合作研究。他的工作重点是解决HTML语言、HTTP协议、Web服务器与浏览器设计这四项关键技术。
这项工作激发了蒂姆·伯纳斯·李的研究热情,他进一步将研究目标延伸为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络共享方式,并于1989年3月向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并将这项研究成果推广到全世界。
这个激动人心的建议在CERN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里终究是核物理实验室,并非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
尽管有人支持这项研究工作,但最终申请没有被批准。蒂姆·伯纳斯·李并没有灰心,他花了2个月时间重新修改了建议书,加入了对超文本系统开发步骤与应用前景的阐述,再次呈报后终于得到批准。
蒂姆·伯纳斯·李得到了一笔研究经费,购买了一台NEXT计算机,并率领助手开发了实验系统。
1989年12月,蒂姆·伯纳斯·李将这个系统命名为“World Wide Web”,即WWW或Web。
1990年9月,第一个基于文本链接的原型系统(ENQUIRE)投入运行。1991年8月6日,他建立的第一个网站“http://info.cern.ch”正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