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的十个习惯》之“九”
重视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
——让语言艺术的学习与运用成为一种习惯

说到语言,不少家长都觉得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就拥有了,没有什么必要刻意引导和培养。
那么语言艺术呢,因为它包含戏剧小品、播音主持、演讲、辩论等,是运用语言手段创造审美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家长们又觉得这和实际需要关系不大,也可以忽略。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恰当。
首先,语言是一种声音武器,不是刀枪胜似刀枪。
我们先分享两个故事吧——
故事一:周恩来的外交艺术
某次,一个美记者采访周恩来时,看见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一种讥讽的口气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淡淡一笑,答道:"谈起这支派克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个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他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想,无功不受禄,就推辞。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派克钢笔。"
故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
战国时期,晏婴(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故意设套羞辱晏子,说齐国人都是贼。就在楚王和大臣们都洋洋得意,以为晏子下不来台时,晏子说了这么一番话:“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这一番话,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周总理和晏子云淡风轻的几句话,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不但巧妙化解了尴尬,更是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把对手打得心服口服、毫无招架之力,真的可以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形容了。
其次,语言是生活的润滑剂,能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语言艺术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国家外交场合,还体现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之中。懂得说话的人,左右逢源,不得罪任何一个人,是人人都想结交的朋友。但是,说话之道并不是简单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要求一个圆融的人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以得体的语言来润滑人际关系,这才能体现语言的艺术。比如下面的故事——
故事一:马克·吐温的礼貌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相对而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您真漂亮!”可是那位女士却不领情,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您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故事二:歌德让路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一次外出散步,在小路上迎面碰到一位曾对他的作品提出过严厉批评的评论家,这位评论家盛气凌人的对歌德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而歌德却笑着说:“我正好相反。”说完,歌德站到了一边,很绅士地给对方让路。
语言艺术的魅力实在太神奇了,看似漫不经心的三言两语就已经能让存心添堵的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再者,语言是大脑发育的好帮手。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语言还是大脑发育的好帮手,因为语言并不是说简单地说话,它是跟大脑的发育有关的。我们建议孩子进行语言训练,并不是只追求孩子话说得流利,说得好听。在幼儿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语言来刺激大脑的发育。

人类左脑部分,管的是听觉语言中枢、说话语言中枢、书写语言中枢、视觉语言中枢和韦尼克语言中枢(人脑语言处理中枢)等等。简单来说,孩子们通过语言来反作用于大脑的发育,让大脑有一个更加发达的脑细胞神经元。
说到这里,或许有家长说,语言训练是语文老师和外语老师的事情。这样说不恰当。老师在学校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教会了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如果家长们能在家里不时地、巧妙地添砖加瓦,把语言艺术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之中,那就一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么融入呢?方法很多,今天只说几点简单易行的。
一、重视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
现代社会崇尚和平,口才成为展示才华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懂得沟通和表达的基础上,加上点儿语言艺术,那一定是锦上添花。有人说:有口才的人一定是个人才,而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是口才不是开口说话那么简单,口才也不仅仅是把意思表达清楚,口才是需要培养的语言艺术。
如果在孩子语言形成阶段,我们能重视孩子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那么,孩子的语言形成之路就能走得格外轻松。我的女儿就是这方面的受益者——
女儿出生前,我会每天固定播放轻音乐和幼儿故事、童谣等等;出生以后每天坚持和她说话、读儿歌、读故事;一岁,能开口说单字或简单词语的女儿开始配合我讲故事:比如,我说“大公鸡叫了”,她会来一句“喔喔喔”;我说“小鸭子出来了”,她说“嘎嘎嘎”等等。一岁半时 ,有一天,我给她读歌谣——“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小家伙嘴巴一张,清晰流利地接了下去——“花儿乐得开嘴巴!”
也许是因为表达没有太大的障碍,她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也是一岁半的时候,她自己和小区里大大小小的伙伴们跌跌撞撞地疯玩儿;3岁,上了幼儿园以后,小区里9岁以内的孩子就都听她指挥了;6岁,她自己到超市找工作人员沟通更换新买的却不好用的卷笔刀;8岁,独自一人搭乘大巴车回100公里之外的外婆家;11岁,独自搭乘飞机800多公里;13岁,独自乘坐夜班绿皮火车15个小时……
记得她高考前后,我没有高三家长该有的焦虑,因为从小升初、到中考,都是她自己拿主意、自己报名、自己看考场。今年高考,她结合自己的成绩,从能达到的最好学校和能接受的最差学校,选定了6个。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考试前几天,有朋友问我,考场在哪里,我的回答是不太清楚,好像是A学校又好像是B学校,朋友说:你这妈也太好当了!考试那几天,为了让她有个安静的休息环境,我在考场旁边的酒店开了一间房陪她,衣服她自己洗,每天的自助早餐,她烫好汤粉再给我端过来。感觉我好像是去添乱的。
还有我那今年5岁的小外甥,也值得一提。受我影响,妹妹也重视对儿子的语言训练,所以他爱表达,会表达。跳蚤市场上,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小外甥自己摆摊定价、全程单独与顾客沟通,全场卖得最多卖得最快的就是他。

相反的,在孩子语言的敏感期期间,如果缺乏正面的经验和刺激,会造成长远的影响;当然,过了敏感期也可以学习语言,但会更加吃力,如果太迟,还可能会失败。这方面,我们也有真实的案例----
那是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小城,人们在狼窝里救出了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到了第二年小的女孩死了,大的女孩活到了1929年。让人难过的是这个女孩直到死也没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间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
“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语言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也证明了语言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
二、引导孩子开声朗读
首先明确一下,开声朗读至少有以下十大好处——
1.开声朗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每篇文章都有着“诗”的美、作者美的灵感。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2.开声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
3.开声朗读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4.开声朗读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效率提高。
5.有利于开发右脑。
6.能改变孩子性格。
7.有利于孩子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
8.有利于改变自卑。
9.能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
10.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咱们就得好好陪伴孩子开声朗读了。如果是一二年级或者是幼儿园的孩子,咱们分三步走,这个方法我们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时用过,现在,我们再次用这个方法来引导孩子大胆朗读、习惯朗读、爱上朗读:
第一步,家长读给孩子听。试想一下,客厅里,柔和的灯光下,你捧着一本书给孩子朗读,孩子仰着小脸蛋,无比崇拜地看着你,多温馨的画面啊。这样的画面,哪怕是多赚一个亿都换不来的吧?
第二步,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一起读,就得有点技巧了,现在的孩子都不喜欢被安排。那怎么办呢?找出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最好是人物对话比较多的那一类,三个人三个角色:旁白、角色1、角色2,如果有角色3、4,那么投票表决,表现出色的可以承担多个角色。并且把这个亲子共读当作一个固定的家庭活动,坚持下来;
第三步,让孩子读给家长听。这个就更难了,但如果有了前面两点做基础,也能顺利过渡。咱们也可以巧妙地设计场景,比如,跟孩子说,今天很累,想当一回宝宝,听个故事入眠;如果成功,第二天就可以说:昨天你的故事讲得实在太棒了,妈妈甜甜入睡,而且做了好梦,今天妈妈还想做个好梦,可以吗?相信家长们的智慧一定比我多,也希望家长们相信,孩子对我们的爱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也更深,所以,不用担心他们会拒绝我们。这样,慢慢地,就可以向更深的层次领域迈进,让孩子读读新闻时事、说说天文地理之类的。
三、引导孩子有条理地表达
2017年下半年,我加入了樊登读书会,每周听樊登老师解读一本书。偶然的一次听书中,我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学龄前孩子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1.游戏法
操作也非常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引导阶段 ,家长自己先说一句话,比如:“我喜欢大海。”让孩子问:“为什么呀?”家长的回答中要给出三个理由。这样的游戏话题很广,想说什么都可以,而且,想玩多久就玩多久。日复一日,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转换角色,这个时候我们的引导就成功了。当孩子围绕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出三个理由的时候,他的语言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稍大一点儿的孩子,该怎么引导他们有条理表达呢?
2.循序渐进法
我担任中小学教育24年,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小学高年段担任语文老师。近些年来,广州的小升初慢慢加了一项新内容——面谈。所以,我又用心琢磨这件事。
开始,利用午睡后的几分钟时间让四个孩子走上讲台,在一分钟内随意讲一个话题,目的是锻炼他们当众发言的勇气;
接着,让他们利用这一分钟讲一则新闻,目的是引导他们关注时事,同时学会对内容进行取舍和概括,这个是高年段孩子必备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再接下来,还是一分钟,在高度概括新闻的基础上进行评论,这是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后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看法后再形成自己的表达自然比“鹦鹉学舌”要强上千万倍;
最后一个阶段,我出题或者孩子们定题,思考5分钟后用3分钟表达,要求开头亮出观点,中间从三个角度证明观点,结尾总结观点,这样的方式已经为孩子们上初中写议论文打下了铺垫。
每一个阶段的口头表达训练,我都会现场点评,也要求孩子们互相点评。所以,我们班孩子对这个活动从开始的抗拒到忸忸怩怩,最后是疯狂痴迷,所有的话题都难不倒他们。
有一天他们自己讨论决定了一个话题——“与名人聊聊天”。六个孩子选择了五位名人,习近平主席、科比(被选两次)、牛顿、J·K罗琳、福尔摩斯,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准备的聊天话题不但是自己最关心的,还能与所选人物的职业、专业相符。说真的,这样的话题,就是让我准备10分钟,也未必有孩子们这么精彩的表现。

有家长说了,如果学校老师没有设计这样的训练,怎么办?别忘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用刚才您认可的方法举一反三,日积月累,一定有惊喜的发现。
四、保持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在《赢在起跑线的十个习惯》系列讲座的第七讲中,讲了如何培养孩子养成“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好习惯,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
孩子的主动沟通的好习惯培养出来之后,咱们家长要保持这样的沟通方式,让我们的孩子会表达、乐表达、爱表达,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能提升,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特色。
五、给孩子专业的有效的培训
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大家给孩子参加专业的学习培训。参加培训与否,在说话前的表情、姿态就有很大的区别,更不用说语言表达上的区别了。

当然,语言艺术学习的成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一个积累、沉淀、内化后再外化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只要咱们坚持,孩子们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艺术体系,进而拥有自己更美好的人生。衷心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用艺术的语言表达他们艺术的人生。

玉米老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坚守一线基础教育24年,期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19年。学校教育,看起来是简单的重复,置身其中,你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也会发现“这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些年,我在挫败中成长,在成长中思考,如今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借助简书平台整理分享自己的从教心得,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