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育儿在路上非90后

单亲妈妈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别把爱与坚持误解为苦情和励

2017-05-16  本文已影响506人  浮生漫读

1

腾讯新闻的一篇《单亲妈妈花29年把重度脑瘫儿送进哈佛》被很多单妈分享,我一开始对它极其反感,点开的欲望都没有,因为它属于当下为博眼球而刻意制造的标题党——仅用一个标题就传达了两大情感:苦情、励志。

这两条情感主线流行了很多年,长盛不衰,原因何在?因为它正好满足了两类人的情感需求:社会地位上的强者和弱者。强者需要看到别人的苦情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感,同时对弱者说上几句同情的话或撒上几滴同情的泪。弱者需要通过励志来激励自己,看到未来的希望——人家这么苦这么难都做到了,我也一定能做到。

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纯粹从职业角度来看,应该给这个标题打满分,不但做到了高度凝练,把内容全都装了进去,而且准确地抓住了当代人的情感痛点。

标题有四大关键词:单亲妈妈、29年、重度脑瘫儿、哈佛,前面三个的苦情和最后的励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可是,这样的冲击,能带给读者多少实际作用?

我有理由相信,很多分享它的人,包括单亲妈妈,也仅仅是被它营造的情感冲击给一时打动,甚至只想把这份冲击转达给别人,而自己,很快就会将它抛诸脑后。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该抱怨依然抱怨,该逃避依然逃避。

2

走进内容,细细读它,才会发现,这个故事之所以会发生,与苦情无关,与励志无关,支撑它走过29年的,是爱与坚持。

当胎儿被宣判为“没有抢救价值,将来非傻即瘫”时,医生给出了“理性”的建议,丈夫放出了“无情”的话语,母亲坚持生下来,因为“他的小脚丫曾经那么用力地踹我的肚皮,他的小心脏和我的心脏一起律动。我曾经承诺要把他带到人间,同喜同悲。”

此时的三方,医生是职业的语气,当事人双方,也不过是本能的语气,我并不支持由此就指责男人的无情与冷漠。因为,胎儿与母亲的联动,旁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此时母亲的选择,更多是自私,因为舍不得。

制造一个生命很容易,要对一个生命负责却很难。孩子的吃喝拉撒甚至是成长教育等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列工程,何况是一个有可能终身无法自理的孩子。把这样的孩子带到世界上来,对孩子来说,是对还是错?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母亲都有选择的权利,但不代表每个母亲都有为孩子的一生负责到底的决心或能力。

3

邹翃燕选择了生下孩子,文中的措辞是“不惜做一名单身母亲”。同为单身母亲,我深深地懂得,这其中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

很多年前,我也面临和邹翃燕同样的抉择:我还在腹中的孩子被诊断为“多囊肾”,从乡镇医院到市妇幼再到省妇幼,都是“维持原判”。医生很职业,给我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这孩子如何不能生,并举了先前几个同类孕妇已经选择打胎的例子,企图说服我。这份职业的理性当然无法说服我,因为我并不想听这些理论,我只想有人告诉我:如何才能斩断我与孩子已经建立的情感联结?这不是一个打胎手术能做到的。

来自家人的建议同样是理性的,他们都不希望有个病孩子降生。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人都在追求美好和幸福,谁会主动接受一个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麻烦?

当然,在所有的劝解之后,我都会得到一句忠告:你如果执意要生,以后就是单身妈妈了。

生与不生,对一个女人的区别,其实不是单身,而是妈妈:女人有了孩子,才能成其为妈妈。

是否单身和是否做妈妈,都是女人可以选择的,但两者结果截然不同。

邹翃燕因为选择了生下孩子,从而丈夫离她而去,从此成为单身妈妈。这个逻辑看起来很合理,其实,真相是:如果邹翃燕生的不是病孩子,即使丈夫现在不会离他而去,将来也会。未来的某一天,邹翃燕终将成为单身妈妈。

当感情经不起风吹雨打,本质就不是风雨的问题,而是感情本身太脆弱。谁能保证几十年的婚姻不会有别的风雨?

我和邹翃燕一样固执,执意生下孩子。我的理由和她一样:我无法忘记那每天的胎动,我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生命力,我们已经同喜同悲9个月,我怎么可能还没来得及看看他长什么样子就放弃?

这份本能的母爱,只能母亲能懂,也只有热爱生命的母亲才能懂。在生命面前,是否单身并不重要,因为,单身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完全构不成影响幸福的因素。

4

如果说执意把孩子生下来是出于母爱的本能,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就是对爱的长久考验。一时冲动的决定很容易,能否做到长久地坚持——每日每夜、每分每秒坚持对孩子付出母爱,才是每个母亲应该深思熟虑的。

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不会有放弃的机会,更不能生出无限抱怨来——自己选择的路,哭着也要走完。

我不认同社会上对单妈困难的过度渲染。在我10多年的单妈历程中,总会有人对我说:你真不容易。我对这句话是执反对意见的。人生在世,有几个人是容易的?选择了做单妈的同时,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多了很多麻烦,但同时也少了很多困扰。选择,本来就是得与失并存的,没有哪种选择是只有失而没有得的,也没有哪种选择是只有得而没有失的。邹翃燕的选择,让她可以心无旁骛地激发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丁丁上学后,邹翃燕却从不辅导孩子功课,也从不逼孩子上培训班。”

“如果只看学习,那我妈妈看似是在放羊。但是她的关注点在更高层次的东西,”丁丁说,“我妈妈的一句口头禅是,‘别问我,我是文盲’。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把孩子送进哈佛,不是因为单身妈妈,不是因为29年,也与脑瘫无关,而是邹翃燕的教育理念。

谈到养育儿子的体会,邹翃燕觉得两点最重要:尊重孩子和家长的自我成长。在儿子面对重大人生抉择时,邹翃燕都把丁丁当成平等的“谈判对手”。 丁丁也认为,平等协商是他们母子健康关系的基石。 “很多家长在职场上可以雄辩滔滔,面对孩子不是溺爱成性,就是缺乏耐心,不会用平等而严肃的态度来和自己的孩子讨论。我妈妈则不同,意见相左时,她会引经据典让我心悦诚服接受她的观点。”

这样的教育理念,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具备,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接受。如果丁丁生在一个教育理念有强烈冲突的家庭,他的哈佛之路会艰难很多。正因为单亲,正因为邹翃燕的教育行为不受阻碍,她才得以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儿子最适合的成长之路。

5

29年,对一个女人来说,占据了生命中最美丽的那个部分,如果仅从青春容颜来评判,会觉得这是一种付出。因为儿子上了哈佛,结果很美好,也会让人觉得付出有了回报,是值得的。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逻辑误导。

谁的青春不会逝去?谁又能说自己的青春时光没有遗憾?正因为这样的逻辑误导,让很多女人哀叹自己把青春浪费在了渣男身上。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换一种活法,她们同样会哀叹自己的青春浪费在了某些人身上。

上哈佛,确实是个无比美好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结果,是不是就可以说邹翃燕是一个只有苦情的单亲妈妈?

在丁丁眼里,妈妈是“精神导师”。邹翃燕却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挚友。“我从不觉得自己伟大。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为了孩子而不断成长进步的妈妈。”

一个为了孩子而不断成长进步的妈妈!

如果没有29年前出于本能的坚持,如果没有29年来出于爱的坚持,邹翃燕不会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女人,她的人生不会如此丰富,她的内心不会如此强大。

与其说是邹翃燕成就了丁丁,不如说是丁丁成就了邹翃燕,或者,彼此成就。

任何生命的交互,都应该是彼此成就,而不是彼此消耗,夫妻如此,父母与儿女更如此。

邹翃燕用她的爱与坚持,成就了一个没出生就被宣判死亡的人,同时成就了她自己。

单亲妈妈的人生,从来不应该是苦情剧,单亲妈妈的精彩绽放,也不应该是励志篇。

找准一个正确的目标,用爱坚持走下去,我们就都能成为邹翃燕,我们的孩子就都能成为丁丁。哈佛不是最好的目的地,最好的目的地是:妈妈和孩子都在岁月的打磨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