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和撤回
“撤回爱”会以不同形式、不同强度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最轻微的表现方式是:面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我们会不动声色地撤出“阵地”,变得冷漠、缺乏温情—或许连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而最强烈的表现形式则是,我们会直截了当地宣称“你那样做我就不爱你了”,或“你做那样的事,我都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有些时候我们会以明确拒绝的方式收回他们的爱,也就是说会以忽视孩子来教训他。我们也许不会明说,但意思表达极及明确:“如果你做我不喜欢的事,我就不关心你,我会假装你根本不在场。要想让我再理你,你最好乖乖听我的话。”
我们有些时候会选择在身体上与孩子隔离,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我们要么会走开(往往孩子会哭泣或惊恐地大喊:“妈妈!回来!回来!”),要么将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或其他我们不在的地方,这种策略可以准确地称为“强迫性孤立”。当我们将孩子赶走,无异于屏蔽了我们的存在、关心和爱;或许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事实上我们还会坚称自己对孩子的爱不会因其行为不当而有所减少;但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这里的重点是孩子是怎样看的。
“爱的撤回”与更加严厉的惩罚手段如出一辙,二者都是在向孩子表达:如果他们做了令我们不满意的事,我们就会为了改变其行为给他们制造不愉快。唯一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让他们不愉快;是引起身体疼痛的体罚,还是引起精神痛苦的强迫性孤立。二者的基本点均是:强迫孩子将焦点放在其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上,这当然与培养孩子关注自己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
在某些情况下,“爱的撤回”可能会比其他惩罚手段更恶劣、更残酷。尽管其不是直接构成身体或物质威胁,但爱的撤回所造成的感情伤害却要比诉诸武力更具有破坏性,因为施加的最终威胁是“抛弃”或“隔离”。尽管我们知道一切都会过去,但低龄儿童不会知道,因为他完全依赖于家长,并且缺乏经验、没有时间概念,而这些正是能意识到我们态度暂时性的必要条件。
即使孩子渐渐意识到爸爸妈妈最终会再次回来和自己讲话,但他们却很难从惩罚带来的震动中完全恢复过来。“爱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动机却是深深“焦虑自己可能会失去家长的爱”。
毋庸置疑,家长拥有强大的力量—利用孩子需要我们关心认可以及害怕失去我们情绪支持的弱点去操控孩子的行为。但这种恐惧不同于怕黑,大多数人长大了就不怕黑了,而前者却经年不散,破坏力极大。对于我们来说,童年时期没有什么比家长如何看待自己更重要,对“被抛弃”的不确定感和恐俱感,都可以深深影响我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
“撤回爱”所造成的最显著的长期影响就是恐惧感。即使作为年轻的成人,曾被家长这样对待的人也会更容易焦躁异常,他们会害怕暴露愤怒,会不敢面对失败;由于需要回避依附感,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或许是因为他们害怕再次被人抛弃。(经历过“撤回爱”的孩子,他们从没指望从家长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此时他们试图不依赖他人的保护和情感宽慰建立生活。)
“奖励”对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或学习质量毫无效应。大量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被提供“奖励”后会更不容易完成、或出色完成任务。事实上,最先发现这一结果的科学家们颇感意外,他们本以为对高成就施以某种形式的刺激会激发人们想要做得更好,但发现结果却恰恰相反。
呢?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奖励(以及惩罚)通常可以成功地买来暂时的顺从。如果我给你1000美元让你立刻脱下鞋子,你会乐意照做,然后我可马以得意洋洋地宣称“奖励有效”。但和惩罚一样,奖励永远都不会帮助某人对某项任务或行为产生责任感,一旦没有报酬,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理由。
我们都想让孩子拥有大量的动机,也就是说,想让他们高度自觉地完成作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问题是动机有不同种类,比如“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出于喜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而外在动机是指做某事以达到某种目的—为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比如读书,是想看下一章发生了什么,还是被许诺得到一张贴纸或一块比萨饼,二者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的重点并不在于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有所不同,或者甚至是前者不如后者,尽管这两种说法皆是真理。我们要强调的是: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地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
我们的孩子有多少“动机”做某事真的并不重要—练钢琴、去上学……任何事,我们需要问的问题是如何让他产生动力,换句话说,动机的数量不重要,动机的类型才重要。奖励之下的动机所产生的影响通常会减少我们想要孩子拥有的动机:一种比奖励更持久的真正的兴趣。
研究人员反复研究发现:出色完成某项创造性工作的人在受到表扬之后,通常不会顺利完成下一项工作。为什么?原因有三,其一:表扬会制造“维持原有成绩”的压力,从而阻挠其将事情做好;其二:表扬会降低人对所做事情的兴趣;其三:一旦开始想着如何持续受到正面评价,人就会越来越变得不爱冒险,而冒险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与其他奖励手段一样,口头表扬通常反映了对行为过于专注。一旦我们开始关注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动机,就会突然领悟到“正面强化”会走火。毕竟,我们如果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知道其是否会帮助他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知道为什么。
比如:小时将他自己的玩具分享给朋友的原因是希望引起妈妈的注意,得到妈妈的表扬。但小同他分享玩具并不知道、甚至也不关心妈妈是否注意到了,他这样做只是单纯地想让小朋友开心。对儿童分享行为的口头表扬通常忽视了两种不同动机,更糟的是,让孩子在日后更想赢取表场确实会助长外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