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独立性

2018-06-07  本文已影响40人  合肥黑

参考
父母这3种早教方式,毁掉了多少孩子的独立性?千万别做
怎么样才能让小孩变得更独立一些?适度放手吧,不要成为孩子独立的障碍
用生活完成教育,孩子的独立性原来应该这样培养

一、三个不要做

1、不应“伺候”孩子,而要舍得使唤
很多不懂早教的家长,总把爱孩子当作做孩子的“保姆”,但凡是孩子的事,事无巨细,事事包办! 别说扫地、洗衣、收拾房间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让孩子插手,就是孩子整理书包、背书包、吃饭喝水等等本就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也争着、抢着替孩子做。这真怨不得孩子!家长不想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谁过惯了这样的日子,习惯了这一切后,都不会再把为自己劳苦的人放在眼里,认为自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应该的,为自己奉献一切是应该的。

你若真正会爱孩子,让孩子将来过得更好,就要舍得“使唤”孩子,凡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支持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愿意去做的事情,也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做得好的,当然不能吝啬赞美:“有儿子就是好!”“我女儿最贴心!”,哪怕做得不好,也不能打击孩子信心,帮他分析做得不好的地方,鼓励他再尝试一次。久而久之,孩子才能养成独立的好性格。

2、爸妈太强势,孩子缺乏主见不善思考

爸爸问小逸周末想去哪里玩,给了许多选择,等了半天,小逸说:“你们决定吧,你们带我去哪我就去哪。”学校老师也反映:上课回答问题,小逸的答案本来是正确的,可是因为同学说了其他答案,他立刻就将自己原本的答案改错了。姑姑是心理学博士,对此早有芥蒂,原来这一切的根源,皆源于妈妈太强势。

当发现孩子缺乏“主见”,不善思考,遇事唯唯诺诺,你有没有检讨过自己的处 事原则?尤其是3~8岁儿童,这一阶段非常重要,要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否则,当家长事事都为孩子做出决定,而孩子也习惯了这种决定后,他将越来越丧失思维的独立性,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未来成长非常不利。尤其在这个过程中,爸妈要少一点强势,多给孩子发表看法的空间。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和正面的期许,帮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

3、生活中少否定孩子,多肯定孩子
有一类糊涂家长,总爱否定孩子——不但喜欢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坏话,还特爱举例“别人家的孩子”来暗讽自己的孩子。你知道吗?当孩子发现,最信任的人,也总是否定自己,真的会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感,而这种感觉让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弃,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更别说独立性了,只会让孩子对一切事物充满敌意。
反观智慧的家长,他们总能不失时机的肯定孩子,他们会细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进步:“很好,孩子,你比昨天又有进步了!不要紧,成功躲在失败的后面!孩子,你真棒!”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切实进步,从而信心十足。而且,好处不止如此,心理学专家说,在宽容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极富耐心。

二、家长的心态调整

1.我的担心和负罪感,成了孩子独立的障碍。

很多时候我们的童年烙印和成长的氛围,会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的独立与否的事情上,有很多的困扰和疑虑,我们总是免不了的“担心”孩子!这些负罪感,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孩子教育方式的选择,愿不愿放手,以便让孩子变得更独立。我们的担心和负罪感,成了孩子独立的障碍。

2.一味的顺其自然、静待花开,反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信号。

我一直没有主动引导过哥哥自己穿鞋,因为总觉得他还小还小,想着顺其自然,等他大了再说。直到他进了幼儿园,我注意到他在看着其他小孩子穿鞋会自己模仿的时候,才发现,我好像应该早点介入帮助哥哥学习的。

有时候作为父母,会陷入一个怪圈:虽然读了那么多的育儿书,但具体到生活中,却常常分不清,孩子到了哪个阶段我们需要介入引导?哪个阶段有需要我们顺其自然?什么事对他来说是学习、练习一下就能达成的?什么事对于他来说又是远超能力范围的?作为父母太容易淹没在日常的碎碎里,分不清。

如果并不确定孩子是否能驾驭“新的玩具”或“技能”,没关系,放手给他们试一试。孩子是努力一把就完成了?还是尝试之后很挫败?如果答案是前者,那就表示孩子准备好了高一阶的活动了,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要想想,他们是不是需要一些帮助或提点?我们是不是太着急了?也许孩子自己并没有准备好,我们可以再等一等。

3.任务太复杂,会让孩子畏难不愿尝试。

孩子不喜欢自己去拿水和水果,可能是我们放置物品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太高了,专门准备一份放在他们的矮桌上,他们或许就会有兴趣试一试了;孩子不喜欢洗手,可能是因为成人的洗手台太高,而我们又不允许他们玩洗手液的泡泡,试着准备一个适合他身高的盥洗台,或者适合他攀爬的矮脚凳,将洗手液放在他够得到的地方,或许他们就不需要我们总是提醒甚至粗暴抱过去强制洗手了。

把想要孩子做的事情分解成简单明确的步骤,将适合他们使用的物品放在易于取用的位置(注意安全),这些就是我们的“授人以渔”。

三、用生活细节完成教育

1.适时“示弱”,给孩子担当的机会

我们知道,孩子到了大约1岁半到两岁时,会经历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事事被大人包办,而希望自己亲自去尝试,他们会强烈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开门,自己按电梯等等。

孩子出现这样的自我意识是好事,也是儿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顺着孩子的意愿顺水推舟,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变得越来越独立,能力也在一次次练习中得到发展;而如果我们频繁打压孩子的尝试意愿,因为各种为了自己方便的理由,不给孩子尝试的自由,他们则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渐渐失去掌控感,依赖大人为自己做主,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自信心低下。

生活中父母可以顺水推舟的地方非常多,只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会适时“示弱”,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说起来,这还很需要父母的演技呢;)

栗子1:

我们家的衣服是用脏衣篮收纳的,攒了一篮子衣服后,我就会和悠悠一起把篮子拿到地下室的洗衣房洗,从拿篮子开始,我就用撒娇的语气对悠悠说:“宝贝,妈妈两只手都用来拿篮子啦,没有手开门了,你可不可以帮妈妈开门呀?”

悠悠每次一听到我需要她的帮忙,就特别兴奋,连忙冲过来,嘴里高喊着“Ja!(Yes),妈妈我帮你开门!”

门开了后,我们一起下楼梯,悠悠又问我:“妈妈,我帮你拿篮子吧?” 其实篮子根本不重,不过既然孩子这么乐于助人,我为什么不支持她的天性呢?于是我让她抬篮子的一头,我抬另一头,我在前她在后缓慢地下楼梯...其实,她明明就是在给我帮倒忙,因为她抬着篮子走得特别慢,我每下一步都要等着她,比一个人拿篮子效率低多了。

不过,那又怎样呢?我又不赶时间,这不也是陪伴和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吗?我一边下楼一边对悠悠说:“谢谢你的帮忙,宝贝,让妈妈轻松很多!没有你的帮助,我一个人抬篮子好重,你真是妈妈的小帮手啊!” 小妞听到这里,原本已经开心的脸笑得更自豪更满足了,嘴里还重复着我的话:“Ja,我是妈妈的小帮手!”

到了地下室,还没等我说话,她已经冲到我前面,帮我把灯打开,因为她知道我拿着篮子“没手了”;)又帮我把洗衣房的门打开,然后我们开始准备洗衣服,我让悠悠帮我把衣服塞进洗衣机,关上门,我调到正确的程序后,让她按一下开关按钮,哗哗哗-很快就能听到放水的声音,悠悠听到这声音,总认为是她自己启动了洗衣机,别提多骄傲。

做完后一定别忘了感谢孩子的帮忙,因为在孩子心里,能帮上大人的忙,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乐此不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不立刻帮忙,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

生活中,我其实是一个很懒的妈妈,具体点说,算是身体很懒,脑子很勤快那种。回国的时候,国内朋友和家人见到我带娃的方式,都惊讶得直呼:“你到底是不是亲妈啊?”

的确,我一向认为带娃时,需要一点“后妈风范”!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的妈妈并一定就是最好的,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成长和独立。

栗子2:

我在家经常对悠悠说的是“自己想想办法哦!”,“你可以自己搞定哦!” 她想拿书架上的东西够不着,找我求助,我一边忙着手上的事,一边轻盈地对她说:“宝贝,妈妈现在切菜忙不过来,你自己想想办法吧。这个很简单,你肯定搞得定的。” 我想透过轻盈的语气,让悠悠感到妈妈对她满满的信心 ,轻盈的语气暗示了这是一件妈妈认为悠悠自己能想办法搞定的事情,根本用不着妈妈的帮忙。

果然,每次受到我的鼓舞,她都会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管最终能否解决,但至少她愿意尝试,愿意动脑筋。一岁多时拿不够东西,她把我们家的脏衣篓翻过来扣在地上,踩在上面去够东西;有时候也拿尿不湿包、抱枕等等当垫脚的。

3.多谈判少命令,给孩子做选择的机会
其实孩子从很小开始就有自己做决定的意愿了。有的人说孩子太小还不懂,不能什么都让他们做决定。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尽力为孩子提供做决定的机会,毕竟做决策的能力是需要有练习机会才能不断提高的。具体操作的技巧在于,有的事情明明实质上是我们在做决定,但表面上也要让孩子觉得是他们做的决定 (阴险脸)。

栗子3:

从悠悠一岁半开始,我就经常在与她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上询问她的意见,比如“今天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去幼儿园?”,“晚饭想吃什么?”,“想读哪几本绘本?”,“周末想去哪里玩?”

虽然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很强烈的想法或坚持,但是父母提这种问题本身,就是在促进孩子思考,同时也是在向孩子展现出平等相处的姿态:你是家庭的一员,我理所当然要征求和尊重你的意见。

父母只有在育儿中营造出这种平等和自由的氛围,才能激发出孩子的大胆表达和个性。

虽然孩子回答的我不一定都能够满足,但是我会用征求意见的语气向她解释原因,并提出另一种alternative的选择。“你想去农场呀?农场上个星期我们已经去过了,要不这周我们换个地方玩,妈妈给你约了邻居姐姐,我们一起去游乐场好不好?” 然后歪着脑袋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悠悠的批准。果然她看我态度这么诚恳,欣然“批准”了我的提议。

如果不希望得到我们无法实现的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二选一。而我们要保证的是,无论孩子选择其中哪一个,都是我们能接受的。

我甚至会刻意创造一些让她做决定的场合。有段时间,悠悠特别喜欢用吸管喝牛奶,每次拿出吸管时,我都会特意提醒她自己选择颜色,并自己从袋子里抽出吸管。小妞很享受这个被人尊重的举动,她感受到了自己对人生的掌控和重要性。

有时候,在拿吸管时,悠悠会因为注意力不在这边而忘记自己挑选吸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替她做主,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没有事先征求她的意见就替她选择了吸管,事后她会非常生气,她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冒犯,她会要求我把吸管放回去,自己再亲自重新选择一次!所以,无论何时,即使她在忙别的,我也会提醒她,要自己选择吸管了,让孩子感觉到:除非她授权给我做选择,否则我是不会轻易越权替她做选择的。

栗子4:

生活中当然不可能事事依着孩子,但是不依着孩子就表示一定要依着大人吗?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单选题。在依着孩子和依着大人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让双方去协商,通过谈判交换条件,最终选择一个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解决方案。这不是工作谈判中也最需要的技巧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谈判的锻炼机会。

从幼儿园回来,悠悠说要吃一颗巧克力,眼看着晚饭就快要做好了,我没有允许她,商量着说:“马上要吃晚饭了,等晚饭吃完了再吃巧克力,好吗?” 小妞当然不乐意了,吵着要吃。我只好退一步说:“你看妈妈做的饭也是你喜欢吃的哦,你先吃饭,快快吃完我就奖励你吃两颗巧克力,好不?”

如果还不行,就再加上一句:“如果你晚饭吃得特别多,特别快的话,妈妈今晚还会多给你讲两个故事作为奖励哦!” 悠悠心情好的时候通常都会答应,因为她已经有了延迟满足的自控力。记住,当孩子按照约定做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的成就,正面强化他们的行为,下次孩子就会更加配合了。

偶尔小妞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发脾气,一定要现在吃。谈判无法取得结果的时候,我通常不会和她硬碰硬,让自己与娃陷入权力之争。在我看来,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偶尔破个例也不是大事,我不相信孩子会因为一次饭前吃巧克力就变坏。

我平静地对悠悠说:“那你实在想吃就吃吧!这是你的事。不过爸爸妈妈要先吃饭了,我们就不等你了。” 然后开始摆餐具吃饭,和老公聊天,完全不把注意力放在小妞身上。过了一会,她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不爽,又乖乖地爬上餐椅和我们一起用餐了。

在德国幼儿园,老师也极少用命令语气对孩子说话,很多无关原则的事情,比如两个孩子同时想玩同一个玩具,老师也是和孩子一起协商一个折中方案,言传身教如何用语言沟通来解决冲突,而不是诉诸武力。

所谓独立,其实是一个特别宽泛的能力。孩子的独立,并不仅仅局限于会自己穿衣吃饭如厕,这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做到了这些,我们还要用心培养孩子独立担当、独立承担责任、独立做决定、独立发表见解,独立为自己维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等一系列能力。而这些看起来很难的能力,其实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点渗透的。教育没有捷径可走,需要的是点水穿石的耐心和磨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