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点火仪式(下)
啊啊,县长也要来?这下给少安激动的真不会了。我想象了一个画面,少安的两个大眼睛里蹦出两颗大泪珠,背景音是周华健的那首《让我欢喜让我忧》。
少安喜的是似乎他真成了个人物,连县长都要上他的门;忧的是该怎么去准备一切,可不敢闹出什么笑话。
少安、秀莲、玉亭三人又凑在一块商量了半天,决定把砖场的女工都召集过来帮忙准备待客的茶饭,由凤英和秀莲做总指挥。砖场重开张时,少安没好意思让自己的二妈在砖场上干活,只让她帮着秀莲烧烧饭。
玉亭又自告奋勇、马不停蹄地去乡里联系了一场露天电影,准备在点火仪式结束后的当天晚上放映。
对于少安家和双水村的人来说,这几天就像在等待新年钟声敲响前的紧张和激动。毕竟能一睹县长的真颜,也是很多农民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不光他少安脸上有光彩,咱双水村也有光彩嘛!
这一天终于到了,许多人今天都不再出山,纷纷赶到少安新建的院落和重开的砖场,准备看这新时代的新把戏。
聪明的玉亭还凭借他丰富的想象力,用一把破扫帚做好了一个火把,在上面倒了一瓶煤油,以便在那个庄严的时刻点燃炉火。
中午前后,石圪节原武装专干、现任副乡长杨高虎,率领乡上所有在机关的干部,先一步赶到了双水村。与杨副乡长一起到来的还有乡上的电影放映队,他们已经动手在砖场的空地上撑起一面雪白的幕帐。
乡长刘根民还没有到。他此刻正在石圪节对面的公路上等候从原西上来的周县长。
“下午两三点钟,孙少安的砖场周围聚起了黑鸦鸦一片人群。村中大部分人都赶到了这里,加上过路的外地村民和乡干部,足有二三百人。”
“四点钟左右,从南面开来的一辆面包车,停在了少安家院子下面的公路上。刘根民先从车里跳出来;紧跟着,一些提黑人造革皮包的‘大干部’(除了周县长还有几个部局长以及县委的通讯干事)一个接一个出了车门。”
孙少安忙不迭地赶到车门口去迎接乡县领导。
当刘根民把少安介绍给周文龙时,县长握住少安的手,先大大赞扬了一番他帮扶贫困户的可贵精神。
接着他们便一起走进了少安的院子,县长周文龙又热诚地详细询问了少安的砖场情况,并不时和县上有关的部局长商讨全县范围内怎样发展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
半个钟头以后,一行人又来到少安的砖场,玉亭手忙脚乱地在前面引路,他的脸上带着消失了几年的狂热,腮帮子涨得通红。唉,我们的孙玉亭也不容易啊,他此刻终于找回了他久违的时光,他爱死了的集体活动。
同一个时刻,在少安家的两个边窑里,女子婆姨们正忙乱地准备饭菜,菜刀在案板上叮叮咣咣直响……这顿饭招待的可不是一般人!她们的脸上都带着某种紧张神色,像是在“操持敬神的祭品”。
为了使领导们吃饭时凉快些,田五和几个人把村里借来的几张饭桌,支架在了院子背阴的凉崖根下。
县长一行人一来到砖场,就被乡亲们包围了。双水村那些我们所熟悉的人物,大部分都在这里露了脸。就连平时“矜持自尊”的前二队队长金俊武,也经不住这场面的诱惑,挤在人群中间惊大了嘴巴。
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在人群当中却没搜索到孙玉厚老汉的身影。少安妈是在帮秀莲忙活,可是她的老伴儿哪儿去了?
原来,玉厚此时就在东拉河对面他家的玉米地里锄庄稼呢!其实,他也没心思干活,但更不想去参与儿子的红火热闹。
“不知为什么,他一点也不为儿子的壮举而感到高兴和荣耀。相反,他心中一直有种莫名的惧怕和担忧。他说不清楚他惧怕和担忧的倒究是什么……即使全中国的人都为他的儿子欢呼……”
他“忧心忡忡地看着对面那片乱得像马蜂窝似的人群和那块高悬在人头上的‘耍电影’的白布帐。在这全村欢腾喜庆的日子里,蹲在这里的他简直就像个不吉祥的怪物。”
“而老汉自己瞅着对面人群头上的那块白布,也奇怪地联想起丧事上的孝布。他嘴里吸了一口凉气,浑身打了一个寒颤……”
其实在第一遍读下来的时候,我还没反应过来为啥玉厚老汉是这种反应。他们老孙家终于扬眉吐气了,即便他坐在那里不做什么,他也受得起这份荣耀与尊贵。
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又来回地想了想,这就是我们的父亲啊!别人都在意我们飞得高飞得远,只有他们在乎我们飞得累不累。我们有所成就了,他们发自内心的为我们高兴,但同时也有一种朴素的危机感。
路遥这么一写,就使孙玉厚的形象更加饱满。
这时,在东拉河这面人头攒动的场地上,孙玉亭一脸庄严地点燃火把,递给了少安,少安又尊敬地将火把传递给周县长。县长满面笑容走到烧砖窑口,点燃了炉火。这交接仪式是不是有点眼熟呢?(奥运会)
人群中立刻掀起了一片喧哗声,干部们举起胳膊使劲鼓掌……
接下来就是各位领导热情洋溢的讲话,当然都是表彰孙少安和贺秀莲的。
“等最后讲话的周县长话音一落,孙玉亭就指挥人放开了鞭炮。霎时,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人群的喧闹声,加上熊熊的炉火、飘飞的硝烟和乱脚蹚起的黄尘,把这个点火仪式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
还有一怪事,我们发现刚才代表双水村致词的是双水村副书记兼现任村长金俊山,那一把手田福堂又在哪里呢?他一个如此精明的政治家怎能不在这样重要的场合露面呢?
备注:
《平凡的世界》系列。卷五,第三部第十四章读书笔记,总第2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