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心理

别再纠结幼小衔接

2017-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卓雅的故事

文/卓雅的故事   (原创)

图片发自网络
有朋友跟我探讨:孩子目前在幼儿园上中班,暑期就要升入大班了。家长们私下议论纷纷,想把孩子转出幼儿园去上学前班。朋友纠结了,不知自己该怎么办。问我是让孩子继续在幼儿园上大班好?还是去上学前班好?

其实我可以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应该继续在幼儿园上大班。但是感觉这样回答有些唐突,似乎对朋友的问题不够深思熟虑。于是我说了解一下一年级学生的家长,然后再回答。之后,我真的了解了几位家长,加上自己的判断,特别是根据自己孩子成长中的经验教训,写给家长们以供参考。

综合家长的想法,存在着两种顾虑:有的家长觉得不上学前班,怕孩子上学后跟不上老师教的进度,落在后面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有的家长怕孩子上了学前班,上学以后觉得老师讲的都学会了,上课不好好听讲。两者顾虑都是一种假设,都是担心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影响考试的成绩。由此怕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挫折,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起点上输给其他孩子。

到底用不用上学前班做上学前的准备?到底应该做哪些准备呢?我想起了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句诗:我们走得已经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由此我们逆向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出发?怎样出发?我们要走很远,到底走向哪里?家长只要看看我们周围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之后的情景,就应该明白:我们的孩子应该培养成什么样子。

从宏观上看,人的发展就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只有几个关键节点。孩子上小学,是学生时代也是发展的第一个起点,然后是初中、高中、大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之后就是培养他们自己的孩子再经历这个过程。显而易见,这绝不是孩子在上小学前,要早学、多学一点儿知识的问题。

孩子在幼儿园上大班,而不应该去上学前班,一是幼儿园三年的安排,是按照孩子生理、心理成长发展的规律,形成了教育的整体布局,让孩子体验接受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感受,符合孩子循序渐进成长的规律。二是家长和孩子在此时,可以做好上学前的准备,即所谓的幼小衔接。而这个衔接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为了让孩子熟悉学校的作息时间,训练孩子上课听讲和学习知识等。

与其说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不如说家长应该认真思考,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家长应该做些啥?家长应该怎样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和孩子共同成长。

首先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孩子要上学了,家长告诉孩子什么呢?有的会说:在幼儿园再美一年吧!明年上学就不能这样玩儿了。有的说:还是幼儿园美,上学了,小套儿就拉上了。更有甚者说:上学了,就得写作业了,还要有考试等等。这些说法,在孩子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概念呢?上学不好玩儿,上学写作业会很苦很累。虽然这些想法孩子不说,仍然会在孩子潜意识留下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潜意识会依照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构成真实事物。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一旦被接受,它终究要变成事实。为什么出现厌学的孩子?而且厌学的孩子,往往不是到中学才反映出来,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吃力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和孩子谈上小学的问题,家长心中自然有答案了吧?要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

另外,从家长的角度,也要做好孩子上学的心理准备。教育部曾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希望家长应该好好学习。在此只提醒一点: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上学了,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了,一切都由老师负责培养教育了。同时也要避免家长越俎代庖,应该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大包大揽。

其次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他提倡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西方学者克洛韦尔曾说过:“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不是有个词叫心灵手巧吗?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对中美学生的调查比较中,很中肯地指出,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和剔除,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我们做家长的应更加满足孩子的动手动脑的需要,在动手动脑探索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动手,养成喜欢动脑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动手能力培养的抓手,就是从收拾书包做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不强,因此包办代替。其实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潜力是很强大的。有个朋友讲: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家长就跟孩子说:“你已经长大上学了,从此,你的书包要自己收拾、保管好,就像爸爸妈妈上班用的书包自己收拾一样。”孩子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开始动作有些笨拙,在朋友的帮助辅导下,越来越熟练。

殊不知,简单的动手收拾书包,其实是在锻炼用脑思考:明天该带什么,文具书本怎么摆放便于使用,东西用完放回原处,实际上孩子逐渐学会了做事情要讲究规则。朋友的孩子通过自己收拾书包,明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也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从此学习的问题从来没让家长费心。

再次教会孩子管理时间

孩子上学后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相比多了作业的项目。目前有些小学一年级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有书面作业的也不会太多,所以晚上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有写作业的概念,即除了学校课堂学习之外,到家里也有学习的任务。

因此,要引导孩子管理好从放学后到睡觉前的时间。按照作业的多少,抓紧时间定时完成。富裕出来的时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一些个性化的学习训练内容。通过家庭的学习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发展个人的业余爱好。

学会管理时间,实际上就是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其核心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上小学,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什么是习惯?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在其所著的《心理学词典》中将心理学中关于习惯的含义概括为:一般指一种习得的动作。本义是指运动模式、身体反应,现在已不限于此,人们也常说知觉的、认知的、情感的习惯。通过重复而自动化了的、固定下来的且无需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实现的活动模式。它的内涵明确含有习得的行为之意。

图片发自网络

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种重复性的、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通常有一个人在二十一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的说法,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的“习惯”,在每个人的生活和事业中都表现出强大的力量。

关于这一点,在我们的周围,可以看到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那么家长是不是已经明确了,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的是习惯的培养呢?要研究教养孩子的方式,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利用好习惯这种力量,发挥其潜能,使孩子最终逐步走向成功。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国家的根基就是公民,所以教育应该把每个人培养成一个好的公民。在此,家庭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是家长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不要等孩子长大了,各方面基本定型了,我们才后悔哪个环节没有把握好。相反,在孩子上小学前,家长就要有个蓝图和目标。不是吗?生产一个产品,盖一座楼房,都要有设计图纸和反复的论证,何况培养一个人才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