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stery of love
今天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情,迄今为止,我似乎很少有什么选择是为自己而做的,小时候念书上学,在学校里学习,与人交往,再到后来上大学,尽量处理好与身边人的各种关系等等,似乎都是在满足别人对我的期待,身边亲近的人希望我可以努力且懂事,圈子之外的人或陌生人,希望我守规矩且不要对他们造成任何损伤。当自己回头看时,似乎很难看到自己的身影,你会想起很多人,他们的身影在你的脑海回荡,但唯独自己,是缺失的。
我现在写的是书评,以前写书评,感觉就是掉书袋,总是把书中的内容略微总结一下放上来,为求客观,都没有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那种写作完全就是完成任务式的,写作带给人的充实感和幸福都完全没有,以后要把书评当成随笔来写,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愉悦,那何谈能够打动别人呢。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爱,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各种经典的爱情片,更多的是感性层面的描述。感性是高于理性的,但理性层面的基本认识我却是近乎空白。
书中说,人的感情有两大来源,爱和恐惧,我们所有的感情也都是从其中衍生出来。爱和恐惧似乎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分辨且容易让人混淆:
爱里面没有责任和义务,而恐惧则充满着责任和义务;
爱不带有任何期待,恐惧则充满期待;
爱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而恐惧选择不尊重一切,包括其自身;
爱是无条件的。恐惧则是带有条件的:如果你能为我所控制,如果你对我好,如果你满足了我对你的期待,我就会爱你。我设定了你的角色,如果你所做的,不符合我对你的角色设定,那么你便是有罪的。
如何判断伴侣和自己是否合适?标准就是:你接受对方的样子,不要求对方做出改变。就好比你有有一只狗,你不会去让它学猫叫。觉得这种接纳,不论是在爱情,友情还是亲情里,都应该成为最高法则。换句话说,如果我爱你,前提是需要你做出某种改变,那么这种爱便是带有条件的了。拿父母对孩子有条件的爱来说,孩子一方面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于是极其努力的去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但在这个过程中,支配他的更多的是恐惧——对失去父母爱的恐惧。另一方面,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会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许多努力和选择,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进而产生叛逆心理甚至是与父母的决裂。这种被恐惧所支配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障碍有待去克服:例如不敢去爱他人或接受来自他人的爱,因为其觉得一切爱都是有条件、有代价的;或者容易变得极度自我或自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别人的爱,一味的去讨好、奉承他人来维系这种本身就不对等的爱。
带有条件的爱,不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爱,很容易让你被自己的恐惧所支配,放弃了自己的许多追求与梦想。换句话说,与某个人不正常、不对等的亲密关系,有可能会毁掉你的整个生活。一旦你意识到对方对你的爱带有条件,缺乏基本的相互尊重,你就要考虑从这种关系中抽离了。
积极的爱应该是,我心里的确会对你有所期待,但是我不会去强迫你去做出改变,更不会以不爱你来要挟你。我会告诉你我的想法和建议,我会陪你去体验和感受我觉得美好的东西,我允许你去试错并会和你一起承担后果,至于最后的选择权,一直都在你手上。
如何才能步入这种健康向上的亲密关系呢?首先是自爱,自我接纳。你需要放下外在对你的一切期待,去反思自己是怎样的人,又真正喜欢的什么?当然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无疑,它会更好的帮助你接纳自己,接纳这个世界。越是懂得自爱的人,才能更有艺术的去爱他人。因为能够自我接纳,对于别人带有条件的爱,你便能够很果决拒绝,“thanks for your love,but I don’t need it”,你知道别人所承诺给你的,你能够自己实现,不必去依附他人。经常看到一种说法,说女孩要富养,我觉得这种富养的本质是,在父母这种不带条件的爱中,完成自我接纳,自爱的过程,让孩子感受到爱,让孩子去感受这种爱带给人的幸福感和积极感。当孩子长大成人,不会因为缺爱,而委屈自己、压抑自己去进入一段不对等的亲密关系中。孩子也会更加自信,别人给出的诱惑和条件,知道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体验了爱的美好之后,就再也不愿陷于充满恐惧的亲密关系中了。
而一个不懂得自爱的人,往往会去祈求他人的爱,其对爱的需求往往比任何人都要强烈。或者去要求别人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期待,给出种种条件等。你所遇到的这种试图同你建立不对等关系,带有条件的爱的人,其内心往往是极度缺爱且不懂得自爱的。
建立良好的亲密的关系第二步就是接纳他人。其也是建立在自我接纳的基础之上。
You didn't come here with a great mission to save the world, to change society, but surely you come with a big mission, an important mission. The real mission you have in life is to make yourself happy, and in order to be happy, you have to look at what you believe, the way you judge yourself, the way you victimize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