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绝句法之二】转录

2024-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秋意阑珊2020

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注释】:

虎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春秋时期,吴王阖阂(hè hài,音同贺害)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

擅胜阁:虎山山巅原有东岳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建,明万历四年(1576年)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文革初期,殿宇全部拆除。1992年,村民自发复建殿宇三间。2011年,村民再集资,原址重建为岱真道院。

眺:远望。

以:因为。

阻:阻碍。

往:去。此处作“看不见”解。

光福: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50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萧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得名,沿用至今。此处指与虎山擅胜阁相望的光福塔。

虎山桥:虎山脚下的虎山桥是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湖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光福每年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

却:在这里作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邓尉:即邓尉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公里,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地因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得名。

【译文】:

虎山桥边尽是层层叠叠的青松,

掩映着寒流下古寺墙壁的褐红。

但登上檀胜阁重楼远眺邓尉山,

只能看到西去太湖的细雨蒙蒙。

【写作背景】:

根据台湾輔仁大学中文所博士,散文作家黃雅歆先生整理的王士祯年谱(引自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载《山水有神韻—王士禎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

王士祯于清顺治27年至康熙4年(王士祯27—32岁)期间,任扬州推官。

在此期间,王士祯所留下的山水詩数量颇多,在內容上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怀古、寄赠,以及最能体现神韵诗论的山水记游、即目等山水詩。在风格上,则以云淡风轻,清丽悠远贯穿其作(黃雅歆《山水有神韵》)。

推官:官职名,自唐朝开设,各朝代一直沿用。清初沿明制,于各府设推官及挂衔推官,其职位大约相当于现时的地市级中级法院院长,并兼审计局长。顺治三年罢挂职衔推官。康熙六年废除推官。

【手法】:

一、题解:

此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清晰地表达了写诗的背景和诗的主题:

背景:“虎山擅胜阁”,说明此诗的地点;

主题:“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说明登擅胜阁的目的是想远眺邓尉山,却因为下雨而不能如愿。

由此,可见诗的题目对诗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借鉴,把我们的诗的题目拟好,千万不可忽视,或者写完诗才去想题目怎样写。

二、全诗脉络:

起承两句点题说明地点,再以层松掩映带出古寺(擅胜阁);这是诗人近观所看

到的情景:虎山层层青松掩映着古寺红色的墙壁。

转合两句,由古寺登楼,点出主题:登楼远眺;却因被东风吹向太湖的雨阻隔视线,不能如愿。

“虎山桥”回扣“虎山”;“古寺”、“重楼”回扣擅胜阁;“看邓尉”回扣“眺光福”;“雨蒙蒙”回扣“以雨阻不得往”。句句扣题。

转句用了一个转折关系连词“却”,来描写本来想远眺光福镇而再远至邓尉山的美景,但是因为下着雨,却只能看到细雨蒙蒙。

三、句法:

起承两句和转合两句,其实都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1、“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两句句子的主干是:“松掩寺”。

第一句只是给出了主语:“虎山桥畔尽层”,是“松”的定语;

第二句是谓语部分:“掩映”是谓语动词。“寒流”(暗点季节)、“红”(古寺的颜色)是“古寺”的定语。“古寺”是宾语。

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在色彩上是“青映红”:松是青翠的,墙是褐红的。

也许王士祯在擅胜阁下,看到这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想起他老祖宗王之涣的教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便也登上擅胜阁的层层楼梯,想远眺光福塔乃至邓尉山。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四句:

2、“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这两句的主干是:“登眺却见雨”。

第三句表行为:登楼远眺。

第四句表结果:雨蒙蒙。

同样要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至于“西去”,或是说明太湖在虎山之西侧,以表明方位;或是与承句的“寒流”相扣,说明季节,春季是寒流未尽,东风细雨,雨往西下;又或是暗示此番西去,任务艰巨(此时作者是“推官”之职);又或是某种感慨。

随读者猜去吧。这就是“字尽而意不尽”。

四、“却”的作用:

“却”在转句首字,起着转折作用,把“欲穷千里目”的意愿和“意愿未能偿”的结果连接起来。

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这个“却”字,正是渔洋十二法之二的特征。

【转折关系连词】:

用以连接连词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转折。

常用的转折关系连词如: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惟有等。

当我们要表达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如:事与愿违,如因爱生怨、欲速不达。。。或喜出望外,如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等,学用渔洋绝法二,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类似这种方法的鱼洋七绝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惟:唯有,只是。转折连词。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不复黄衫舞马床, 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 留与诗人吊夕阳。

祗:读(zh),在此作助词“只有”、“只不过”的“只”字的繁体字。

“惟余”、“祗余”意为“只不过留下了”。

这两首都是在第三句句首用转折词带出转句,并为转合句提出了与起承句必有意思转折的限制条件:

往日繁华均过矣,只余山水永留存。

附学习绝句一首:

七绝.秋月

明月曾经照古人,清容不动阅凡尘。

唯余无尽相思梦,潜入琴心问信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