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录(57)| 在国外留学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本文约3400字,请花7分钟来阅读。)
引子
我每天都在思考问题,甚至经常想得失眠。当然,失眠是我的老毛病,从小学就伴随着我。一方面是我的确爱胡思乱想,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父母经常晚上吵架——或者打架,我不知道,没敢起来看,只是在床上睁着眼睛等声音平息。现在,我要和父母提这些,他们要么不会承认,要么说我心眼儿小、想不开。
“有病就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嘛!”我爸的原话。
“读这么多书,怎样心眼儿还没有一个女人大。”我妈的原话。
可见,我父母都是很大气的人,可惜我没有继承到。
我一直以为我弟弟会更理解我一些,毕竟我所经历的,他也大致经历过。但现在我知道自己错得很离谱——年龄的差距让我们对事情的感受有很大的区别。他完全不明白我有过的创伤,但有意思的是,他对我给他的“伤害”倒是记得清清楚楚,而且耿耿于怀。
都是些什么样的“伤害”呢?他明确告诉我的有三件。第一,他读大学时,到我工作的地方来玩,我给他的钱不够多。这说明我根本不管他的死活。第二,我去新西兰玩,说了给他寄明信片,但他没有收到。我的确寄了,但被邮局搞丢了,我自己给自己寄的都没有收到。但在他看来,这说明我是一个虚伪的人。第三,我考上博士的消息居然不是我亲自告诉他的,而是我夫人也就是他嫂子先打电话给他说的。而在他心中,嫂子是外人(这点我真是无法理解),这说明我不把他当亲人。
我为什么说这个事儿有意思呢?当我谈起父母常年吵架打架对我伤害很大、谈起自己初中离家出走后饿得在地上捡垃圾吃、谈起14岁的我到各个餐馆去求老板收个小工被人轰出来、谈起大学时抑郁得想要自杀时,我弟弟觉得我都是矫情(我爸妈认为我是读书读到牛屁眼儿里去了。四川人可能明白这句话。),但是他却坚定相信,上面几件事情足以让他有理由恨我一辈子,足够让他忘掉,我在月工资不足2000元的时候,边还自己的助学贷款,边负担他一部分大学生活费。
或许鲁迅说得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哪怕是一家人——恐怕他们“只觉得我吵闹”。
其实,我说他“忘掉”我曾经供他上大学是不公允的,准确的说,他根本“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虽然他知道我寄了钱。很奇怪?那是你不懂背后的逻辑。用我弟弟的话来说,我的钱是寄给父母的,而他是从父母那里拿的钱,不是从我这里拿的。我寄给父母是我的事儿,父母拿钱给他是父母的事儿,两件事儿不相干。
这真是一个漂亮的逻辑,这说明我弟是一个很严谨的人。我弟的严谨还体现在他给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上:
“我知道你以前对我好,但我也叫了你20几年的哥,也算抵了。”
说来你可能不信,听到这句话,我一点都没有生气,脑子里居然想的是:我弟已经30多岁了,而他的确有很多年没有叫过我哥了。他说叫了我20几年哥,而不是30几年,的确很严谨。这点倒像我——呵,真让人欣慰,看来我没有白借钱给他念研究生。
话说借钱给我弟念研究生这事儿也不能提,一提就是“一家人还斤斤计较”。我一共只在气头上提过一次,得到的回答是:“哟,还要算账所!”事实上,这账没法算,因为大家的算法不一样。比如说,我大学学费贷款,然后自己打工挣学费,这事儿不能提,提就是在埋怨父母,就是和家人斤斤计较。反过来,就像前面说到的,我负担弟弟大学部分生活费,我借钱给我弟弟念研究生,这事儿也不能提,一提也是和家人斤斤计较。两次都是我出钱出力,但罪名又都是我的,这种算法,一度让我非常怀疑我的智商。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本文的题目不是“在国外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吗?为什么要扯你自己家里的事儿?如果你读得不耐烦了,只能说明,鲁迅的确是对的。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会瞎扯,我讲上面的事情,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人与人的理解非常困难,而我们出国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恰恰就是——
用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当地的人和事!
在讲述德国的见闻之前,请允许我再为写这么长的引子做点辩护:因为我的家人从来不尝试理解我,我反而特别愿意尝试去理解别人,也才有下面的想法。不过,我需要大家注意,我这样想的只是特例。绝大多数情况下,你被怎样对待,最终也会变成以同样方式对待别人的人。大部分人终究会和父母一样,极少部分人发誓要和父母不一样,我是后者,仅此而已。
下雨的例子
刚到不莱梅时,我们发现几乎天天都在下雨。我们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里的天气真是糟糕。刚来的几天,又正想趁开学前把这个城市好好逛一逛,所以这种感觉更是强烈。由于有了这种成见,每到下雨时,我们都会暗暗诅咒一下坏天气。我们以为当地人一定也和我们一样讨厌这阴雨绵绵的天气,直到有天Thomas,我们在不莱梅大学认识的新朋友,带我们去了艺术村Worpswede。
那天也是绵绵细雨,我们走在乡间的泥泞小路上。我对又下雨表示了遗憾,但Thomas告诉我,他很高兴今年雨水多。他说他相信其他不莱梅人也会这么想,因为前两年不莱梅雨水太少,导致地下水位都有点下降。今年终于雨水充足了,大家松了一口气。

(那天,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走在这样的小道上。)

[图片上传中...(image.png-7420d5-1575755075457-0)]
(好在德国乡下的景色还是不错。)
原来,同样是对下雨,我们作为游客和他们作为当地人,看法是如此不同。立场不一样,背后的经历不一样,这导致对同一个事情,看法大相径庭。
德国菜真的很难吃吗?
首先,我必须承认,站在我的角度看,德国菜真的是太难吃了。我相信,如果德国人把他们在制作厨具上花的心思拿出5%来做菜,德国的饭菜质量也会上好几个档次。有时候,我深深疑惑,德国人是怎样用那些精致而繁多的厨房用品做出色香味俱差的饭菜的。每次到不莱梅大学食堂吃饭,我都想揪住两个德国人,好好问一下:你们的饭菜对得起你们的厨房用品吗?
据说,不莱梅大学的食堂是整个德国饭菜最好吃的食堂之一,但是我每天中午吃的东西是这样的:
[图片上传中...(image.png-707a71-1575755105166-0)]
这样的:

这个算看上去有点食欲的:

德国最不缺的就是土豆和西兰花,还好这两个东西我都吃:

下面这个黑乎乎到底是个啥?

德国的学生食堂还有一个贴心的网站,在上面你可以查到接下来一周的食谱。也就是说,你可以提前一周知道自己将会受什么样的苦。

几乎每一个到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都会有和我类似的吐槽,但可能不是所有人都会有我下面的思考。
我觉得德国饭菜难吃,是以我吃惯了川菜的标准在判断。但德国人并不一定觉得他们的食物有我们认为的那样难吃。相反,我认识的好些德国人都对他们的咖啡、面包和香肠感到非常自豪。这就好比一个中国南方人大概率会觉得大饼卷大葱难以下咽,但东北人却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并不打算改变自己对德国食物的看法——对我来说,它们真的很像猪食。但是,这不妨碍我同时内心清楚,德国人并不觉得他们的食物难吃,或者至少不像我认为的那样难吃。这两个想法并不矛盾,同时并存在大脑里也并不是很难的事儿,但现实中,很多争执却起于对别人习惯的不宽容。
恨香菜 vs. 爱香菜
甜粽子 vs. 咸粽子
咸豆花 vs. 甜豆花
恨奶酪 vs. 爱奶酪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知道有很多人,如果自己吃的东西,别人不吃,或者别人吃的东西,自己是不吃的,就觉得别人一定是有毛病。
读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得出结论说:每个人或者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应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永远不要去指责他人的言行。
然而,这也是不对的,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一刀切的思维模式。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世上,有些东西可以不同,而有些东西却应该一致。像饮食、服饰等习惯和那些与审美有关的东西,都是很主观的,有不同很正常,大家要互相宽容。但有些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所有人都应该遵从。比如人不能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和财产,不能家暴等。我们不能说,我们的文化就允许随便杀人,我们的文化就支持丈夫打妻子,所以,外人无权干涉。
那么,这两种类型的行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有的,那就是前一种行为只和自己有关,而后一种涉及到另一方。也就是说,当一个行为只和自己有关时,我们应该提倡宽容,允许多样化。而当一个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影响时,我们应当施加规则的束缚,而且这种规则应该是普适的。
这里我们必须对“影响”这个词加以明确的定义,它必须是对他人在身体上、经济上或者政治权利上造成的实际影响,伤害感情或者让人不舒服不能算,否则,总有很多人,感情特别容易受伤害,动不动觉得这也“有碍观瞻”,那也“有伤风化”,天天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随时都在担心年轻人堕落,担心国将不国。
有意思的是——我没有数据支撑,只是个人观察——那些对可以不同的东西强求一致的人,往往同时对应该一致的东西采取“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这种态度。或者这两种态度本身就是有联系的,越喜欢限制他人个人自由的人,同时也越喜欢为自己的丑陋行为找借口。
我希望中国这样的人将来会少一点,但现在的确有点多——是太多了。
德国生活真的很不方便吗?
以中国目前互联网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我们看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会觉得生活不便利。在我所知道的国家里,的确没有哪个国家的快递速度能和中国相比、没有哪个国家的外卖业务有中国这样发达。
如果便利是指这样的事情而言,那么,德国的生活的确不方便。就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德国不便利的地方至少有这些:
学校食堂只开周一到周五的中午三个小时,不提供晚餐,周末休息。如果你是在中国大学读过书,再到德国来留学,肯定非常不习惯。要知道,中国大学的食堂半夜还可以吃小火锅。
德国的银行非常强势,以至于德国的直接融资市场一直难以发展,然而,德国银行之间转账目前还不能实时到账,需要等到两到三个工作日。这对用惯了支付宝、微信转账的中国人来说,简直难以接受。
超市商城周日不开门,所以,如果家里没有余粮了,周日又想自己做饭,那周末就得去屯粮了。那时候,你会发现,和你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所以,周六的超市货架上的面包往往被洗劫一空。
快递的速度有点侮辱“快”这个字。在不莱梅,亚马逊网购,prime会员都要两三个工作日才能送到,周末还不送。当我告诉德国朋友,在中国网购当天就能送到的时候,他们觉得难以置信。
你肯定觉得,德国人一定很羡慕我们的“中国速度”。可能吧,但我保证不是人人都这样想,甚至可能这样想的人都不多。我喜欢和当地人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目前和我谈过的德国人,还没有一个人羡慕这种速度。相反,他们强调的往往是工人有休息的权利。他们告诉我,比起外卖的速度,还是宁愿有假日和家人在一起做顿饭吃。
德国的假期已经非常多了,每周的法定工作日只有39小时。然而,现在他们还不满足,工会正在继续争取更短的工作时间。记得我们刚到不莱梅的时候,在中央火车站前的广场上,工会的人员正在散发传单,宣传争取更短工时。我们上去和他们交谈了几句,随口说道,我们的互联网公司实行996,我还记得对方像看怪物一样看我们的眼神。

(不莱梅中央车站,照片右边的蓝色棚子就是工会的宣传站。)
可以这么说,看待这个问题时,德国人可能和我们在出发点上就有本质的不同。就这个问题,我也和中国过来的留学生交流过,他们的普遍看法是德国人就是懒。这点恕我不能同意,如果德国人真的很懒,不会有现在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或许是我们自己太“勤奋”,所以看谁都懒。
我个人的观察是,我们中国人似乎缺乏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或者说只要坏事情没有落在自己头上,就漠不关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总觉得快递人员、超市服务人员、外卖服务人员就应该7X24小时为自己服务,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被服务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想过他们是否也需要休息。
我知道你会怎么反驳这个观点,因为和我讨论的留学生已经用下面的两种观点反驳过了。一种观点是,可以轮班啊。另一种观点是,多干多得啊。
可惜,两种观点都站不住脚。轮班同时要保证双休的话,企业只有多雇员工,然而,企业可能不想增加用工成本,那么它就会降低员工工资。多干多得更是可笑,如果要提高员工收入,更好的方式显然是增加单位时间的工资,而不是增加工作时长。本来我国的工资水平就比欧美国家低,如果用单位时间收入来计算,恐怕更是低得吓人。要知道,996工作周1万8千月薪,其实只相当于955工作周的1万月薪,时薪是要打近50%的折扣的。如果加上通勤时间,你的工资恐怕得要打上4折,才能和按时上下班的人相比。另外,不要忘了一个事实,加班费这个事儿在中国实行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也就是说,很多人是在免费加班。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只要一个人追求自己的权利,那就是矫情,那就是不知足。他们比的不是谁会过得更好,而是谁更能忍受。他们的口头禅就是:“这点苦都吃不了,想当年我们……”。而当他们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想要寻求帮助时,就会发现哪怕喊破喉咙也没有人会来帮他们。
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中国人互相之间很不宽容,唯有对权力无限宽容。中国人互相之间很不信任,唯有对政府充满信任。从下面我在德国的看电影的经历来看,德国人可能正好和我们相反。
我在不莱梅看的第一部电影是Joker。那天电影本来应该是18:30分开始,但是放映机坏了,一直到19点,屏幕还是一片漆黑。电影院里有很多人,大家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但没有一个人吵闹,大家都安安静静的等待。又等了大概半个小时,才有工作人员来告诉我们放映机坏了。还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只是有人提议待会儿可不可以不放广告。
然后又过了很久,工作人员来告诉大家,今天放映机修不好了,电影取消,大家可以把电影票换成实物兑换券或者到前台退款。还是没有人抱怨,大家就有说有笑地排队去兑换或者退款。当我们正在办理退票的时候,又听说放映机修好了。于是我们又回到放映厅。有的人已经走了,不过回来的人也不少。放映机的确是修好了,但是广告和预告片一个都没有少,足足放了半个多小时。这半个小时里,还是没有任何人闹事儿,甚至都没有一个人起哄。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我很难想象我们可以如此平静地对待。我想,原因就在于,德国人对普通人倾向于采取宽容的态度,大家也相信,对方不会总想占自己便宜。
但是对政府,德国人就是另一幅面孔了。
不莱梅大学的留学生都由学校的国际部负责。刚开学时,国际部组织了一个活动,向留学生简单介绍不莱梅和不莱梅大学。让我非常吃惊的是,这个介绍的重头戏是不莱梅的黑历史。除了向我们介绍不莱梅和不莱梅大学那些不堪的往事,比如贫富如何不均、警察曾经如何镇压学生运动,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如何避免历史重演。言论必须自由,对政府必须监督,他们认为,这些常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自从二战以后,德国人似乎总是在反思,哪怕面对留学生,也不放过带着大家一起反思的机会。

(一位亲历过学生运动的高中历史老师正在给留学生介绍不莱梅。旁边电脑上的左上角的贴纸写着:Keine Freiheit ohne Pressefreiheit. 没有新闻自由就没有自由。)

(这是不莱梅大学第二文科大楼里的壁画,我不明白画的是什么,但感觉很有意思,所以拍了一张照片。)


(从第二文科大楼通向“步行街”的大门出来,就会看到这个雕像。上面两张图是同一个雕像的两部分。我想,大家都能认出其中一个人。这个雕像的寓意就是,德国不要像那几个骑自行车的人一样,被一些野心家利用而疲于奔命。)
我想,如果是中国的大学向留学生介绍自己的城市和学校,绝对不会涉及这些阴暗面。如果我没有猜错,除了吹嘘成就就是歌功颂德。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我作为一个“享受”惯了国内服务的中国人,仍然觉得德国生活很不方便。但是,我同时也理解到,或许德国人并不像我们那样在意这种方便,或许他们更在意其它一些东西。或许,我们也应该学习着对某些东西更加在意一些。
结语
看吧,我的确喜欢瞎想,还喜欢瞎说。我怀疑我迟早有一天会被封号,所以,如果你有缘看到我的文章,碰巧还喜欢,那就赶紧多看几篇。上面说了不少沉重的话题,下面贴几张不莱梅和不莱梅大学的美图“压压惊”吧。

(不莱梅风车公园里的风车塔,里面是一家餐厅,经营典型的德国菜,不过我们没有去吃过。)

(著名雕像:不莱梅的音乐家,看过格林童话的就知道它们是谁。)

(Schnoor老街一景。)

(校园一角,有轨电车6号线在不莱梅大学有三个站。后面那个像苹果专卖店一样的玻璃大楼就是不莱梅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了。)

(不莱梅大学的步行街,左边就是我办公室所在的第二文科大楼GW2.)

(校园一角,远处是著名的微重力试验塔。)

(科学中心)

(树叶还没有掉光+难得好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