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
不去寻求认可:我们不可以寻求认可,也无需寻求任何人的认可。因为寻求别人的认可就要按照别人的期待来度过一生。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选择权在你。
人不受过去支配:过去并不决定现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在于如何诠释,如何诠释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需求。(如有人不出去工作宅在家里并不是因为童年的创伤,而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关注,且不必承受出去工作可能带来的失败体验)。
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阿德勒目的论)。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不幸是自己选择的:古希腊“无人想作恶”,善-有好处,恶-没好处,没有人会选择做完全没好处的事。(有些人做了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的事,但他们认为这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所谓“不幸”不是因为环境或境遇,而是你认为选择“不幸”对你而言是有好处的。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是因为你不爱自己,而且,为了让能更喜欢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一不想变成别人,二能悦纳现在的自己,在这个前提下,基于当下的内在感受,再选择要不要改变!
所谓世界观、生活方式都是后天习得的(人种、国籍、文化、家庭、教育),只要是后天习得的,就可以改变。
改变需要勇气: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改变。不改变比较轻松、不用面对未知的风险,更安心。面对变化带来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有某种好处)。
无论是追求优越感还是自卑感,都是一种促进努力的催化剂。但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因此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情况无法改变。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借助权势的力量、名牌的包装、昔日的荣光等来彰显自己优越感的,都是活在他人的价值中,是自卑的表现。
弱势特权:有人会用生病、受伤、难过等使自己成为“特别的存在”,以“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只要把“不幸”当做特别的武器来用,那这个人不是“不幸”,而是需要“不幸”这个工具。
抱着竞争的心态产生“不幸”:有竞争就有胜败,就会产生自卑感;抱着竞争的态度看待别人,别人都成了对手、敌人;无法真心祝福他人,总把他人的幸福看成“我的失败”。
人人都是伙伴: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别人就不再是敌人,而是伙伴,世界不再充满不安全,而是充满了愉悦,人际关系的烦恼或大大减少。
正确不等于赢,承认错误不等于失败: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已经进入了权力之争,"我对,别人错,希望对方屈服,对错争辩升级为权力之争"。因此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理由去为难对方(多数人的陷阱)。假如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爱是希望对方过得幸福,而不是束缚(如情侣要求对方不能跟异性玩儿、吃饭甚至打电话);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是基于不信任的想法。假如在一起不信任、苦闷或紧张,那即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和一个人在一起无拘无束时,才能体会到爱,即不自卑也不优越,而是保持平等自然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不要寻求别人的认可,也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假如因为父母或其他人的不认可,就没有自信,没有办法活出自己,这根本不是健全的人生。即便所有人都不认可,我们也要活出自己,这才是真义。
获得别人认可的代价: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就必须满足别人的期待,做事目的只是为了得到表扬,而不是真正做好一件事;同时,也会导致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每天战战兢兢,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活出自己,也允许别人如此:我们只为自己而活,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而活,那还有谁会为自己活呢?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最终只会活在别人的人生里。当然,当别人为了自己而活,但却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时,我们也不要因此抱怨和恼怒。
课题分离:一切人际关系的冲突都来自于互相干涉对方的课题,只要做到“课题分离”,我的课题我负责,你的课题你负责;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我的课题,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每个人的课题只有自己负责: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你可以给别人提供帮助,但若无视对方的意愿强迫其改变,结果只会起到强烈的反作用(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信任与爱”的课题分离:信任别人、爱别人,是你的课题;如何对待你的信任、你的爱,是别人的课题。
“与父母”的课题分离:如何做出人生的选择是自己的课题,父母如何评价、是否喜欢是父母的课题,你无法左右也无需在意。因为我们都太渴望父母的认可,才会混淆课题,无法活出自己。
“与上司”的课题分离:上司不讲理、发脾气是上司的课题,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与别人是否喜欢我”的课题分离:我对你这么好,我这么努力了,你为什么还不喜欢我?这是“回报式”思维,你如何做是你的课题,别人喜欢还是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
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自我中心:如父母强迫孩子学习、对孩子工作、婚姻、家庭干涉,都是自我中心的想法。
自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同时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要从烦恼中解脱,就得从寻求别人的认可中解脱,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就拥有自由!不畏惧被人讨厌、不随波逐流而激流勇进,这才是自由。
渴望认可的原因:来源于从小的赏罚式教育,让我们总是乐于去做会受到表扬的事,而不受关注、不被表扬的事通常不愿意做,且更不会坚持去做。
拼命寻求认可 = 自我为中心:只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评价自己,看似在迎合他人,实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不好,不是对他人的关心,只是对自我的执着。
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要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中去考虑。如领导和老师在单位、学校是权威,但放到“社会”、“人类”更大的共同体,我们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不合理要求,就可以正面拒绝;了解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小共同体中受的苦不过是“杯中风暴”,放到大的共同体中,连微风都算不上
建立共同体感觉: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elf interest->global interest) 。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自我接纳:即真诚地接受自我;自我肯定是明明自己目前只有60分但还暗示自己“我是100分”;自我接纳是诚实承认自己现在是60分,然后朝着100分努力前进;
他者信赖:要和他人建立深厚的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你总能找到证据证明别人不爱你、不喜欢你、不忠诚于你。因为害怕背叛、害怕痛苦,会导致我们无法与人建立亲密、深厚的关系。 如果你并不想和某个人搞好关系,也可以彻底剪断关系,因为结束关系也是“我的课题”。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就是他者贡献。真正的幸福是“对他人有所贡献”,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若这种才华不能在人际关系中帮助他人,那这个人就无法获得生命的喜悦。对他人做出贡献不应该寻求感激或回报,如果是这样,说明他们只在乎自己。
人际关系不顺利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或者别人不喜欢我,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多做的评价”。喜欢被表扬,就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并承认“自己没能力”,以获得表扬为目的,就只能迎合他人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被他人绑架。
表扬从根本上来来说是操纵(希望孩子、下属听话);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去表扬、恭维别人,都是把人际关系理解为“纵向关系”,年龄大小、经济地位、公司职位与个人价值毫无关系,大家都是共同体中的每一员,“虽不同但平等”。
人生就是刹那,就是此时此刻,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用因果论解释现在是谎言;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未来有无数种可能,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改变。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真正的幸福就像鸟儿歌唱一样,“能够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并且能让他人感受到”。仅供自己享受的幸福不是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本身就拥有力量,不仅能够传递给周围的人,还能给他人带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