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受伤,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吗?

2020-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OH卡执行师

最近有一个概念特别火,叫做“原生家庭”

所有的公众媒体,心理咨询师,广场舞大妈,饭后剔牙的大爷,都在探讨这个话题。

很多人都把原生家庭对成年人的影响描述成洪水猛兽。

“单亲的孩子,离异的孩子,父母离世的孩子,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被老人带大的孩子,同性恋者的孩子”

有这些标签的人感觉无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表示非常庆幸。

大多数人对于“原生家庭”的探讨都停留在“定义”和强调“重要性”的层面。

比如:“你看那个小王,从小父母就经常吵架,他今年都35了还没有找到对象!

不合群不说,性格怪癖。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以后找对象不要找这样的人。”

但大家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表达起来是非常模糊的,无解的。

就像你在岸上看到有人落水。

落水者:“你救我一把”。

你:“你掉到水里是因为你过去一直在河边走,你不在河边走,就不会掉到河里呀。没事儿别总在河边走,这非常重要。 ”

你看,陈述过去的事实,并不能帮助对方获得改变。

强调一件事情的重要性,顶多会让对方在水深火热之中变得更加慌张。

陈述者在贴标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旁观者心态,有一种“幸亏不是我”的庆幸,和对“改变命运”的无力和恐惧。

我对所有的人,有一个基本的假设

这个假设是:“人一定会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如果明明对他有益处,对方迟迟不行动,那可能意味着:

1.对方没有看到这件事情的价值。

2.这件事情做起来很痛苦,需要面对自己的弱点。

3.不知道具体行动方法和步骤。

4.产生了抗阻(对方抗拒的不是改变 ,而是在抗拒你)

那么对于人格上需要调整,却又不做出改变的人也在这个假设范围之内,不变只是无力改变而已。

一旦这个人看到了意义,有具体可以行动的方法,人一定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

强调钱重要,是赚不到钱的。

强调原生家庭重要,也无法帮助到一个人。

如果你想拯救这个掉在河里的人,就递给对方一根树枝,把人家捞上来。

如果你没有方法帮助到对方,不给对方贴标签就是最大的帮助。

不去强调对方无力改变,自己也无力提供帮助的事情,是一种慈悲。

在这里我只谈一谈我对原生家庭的看法。

其实你调整了“看法”本身,就是一种改变。

我看待这个“原生家庭”概念并没有那么恐怖。

原因有二

1.人是液态的,可以改变的

如果一个人的意识形态是固态的,无法调整的。那么世界上也不会存在“老师,教练,咨询师,培训”这类相关的职业。

如果人格真的是不可以改变的。那就完全可以直接放一个指标测量。

把所谓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筛选出来。不给他正常的权利。

如果可以这样定义人,那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都不复存在了。

基于人可改变的这个事实,你对人生的控制权就在自己手里,原生家庭定义不了你。

2.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限制性信念,每个原生家庭都有自己的模式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一个考场里只有你在复考,你慌张是正常的。

当你抬眼望去,所有人都需要重新考试,就没有必要定义自己有问题了。

基于这两点,感觉自己原生家庭有问题的人,就会得到安慰。

解决问题就基于当下每一个切实可控的小行动就可以了,不要给自己贴上某个标签。

原生家庭并不可怕,认为人生无法改变才最要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