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维-净信为本
很多宗教都强调“信”的作用,记得以前一起学习的同学从小就在基督教的氛围里长大,对他而言这个“信”是与生俱来、并且共同成长的东西。我原来不能理解,觉得有些神神叨叨。很多他说的观点,我都是表面接受,实际上心里有无数个问号不断的跳起来。现在想来,心里装满的都是唯物主义,怎么可能还有空间融得进不同的观点。封闭的心是狭隘的、也是无法思考的。至今因为不了解,我依然不理解他的宗教信仰,但是我开始接纳更多的声音。这一课提到佛教认为“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是学习的基础。不是佛或者善知识需要你的信,然后他们就有好多回报和好处。而是你自己的需要,只有信你才有机会战胜自己的评判,打开心,去思维一些过去觉得不能接纳的东西。
这课之前我们学习了一个具格善知识的标准,经过慎重的选择和考察确定了自己的依止师,本课主要讲净信为本,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净信为本指对依止师要生起清净的信心。信的意义在于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怎么做?应该视师如佛!
学习本课,我在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视师如佛”?
书中提到为了对治凡夫寻过的劣根性。观察自身,我的确有这一串习,并且该很严重。学习视频里听到导师念错一个字,脑子里的小人就会跳出来:“师父怎么会念错字呢?”我用自己设定的奇奇怪怪的“佛的标准”去寻过,狭隘的心,怎么可能有空间装的进清净的法?认识到视师如佛,不是说依止师是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
进一步思维,依止师和佛的连接是法,是代佛说法。同时,有着和佛一样的悲愿。没有导师设立的学习模式,我还在随业流转而不自知。从这个角度,依止师就是佛。为了对治寻过的劣根性,只有对师充满信心,时常忆念师长功德,才能如实接受他说的法,依教奉行,使法在生命中产生作用。我要时刻警惕自己因自身烦恼放逸升起寻过之心,一旦有,要马上努力反省并忏悔。
第二、怎么做到“视师如佛”?
刚听到“视师如佛”这个词时,我把依止师想象成高高在上、法力无边的佛菩萨,要敬畏,不能有不敬的行为。只要是依止师说的话都是对的,不能质疑。但是这个信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是不稳定的,似乎在离我远远的地方。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感觉?想到歌星周杰伦,似乎他都离我比较近。这个差距在哪里呢?因为,小的时候一直浸泡在他的歌曲里,他的歌曲似乎可以理解我的感觉和情绪,我的心与歌相应。同理,和依止师离得远是因为浸泡在法的时间还不够久,我的心与法相应还不够。
我认识到视师如佛也是一个过程,不是强行要求自己一下子把依止师当作佛,而是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维,通过不断的忆念导师教我的法在我生命中产生的作用,来增强我的信心。
接下来,如何做到视师如佛?一是要做到让自己朝着离三过具六想的清净法器调整,通过八步骤对法如理思维,和实践运用后收获法喜,来深化这个信。二是行师所行,通过大众服务模式,荷担如来家业。三、训练自己从对师的无寻过心,扩展到对身边人的无寻过心,来巩固“视师如佛”的清净心。
今天看了《西藏生死书》,书中的喇嘛就要去世,旁边的人赶紧想要为他叫来上师,喇嘛拉住她说:“不要去打扰他,上师每一分每一秒都和我在一起。”看到这一句,我很震撼。对依止师的信心,尽未来际都利益着我,包括死亡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