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传》第三章
毛泽东26岁生日前不久,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湖南省。这也是他人生中开启红色革命道路的开始之路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69233/2b42e257e3346988.jpg)
作为杨教授的“三豪杰之一”(一个是萧瑜;一个是蔡和森 ,他来自毛泽东母亲娘家的那个县。是个激进青年)的毛泽东没有出国留学,而是去了北京,也许与他手头拮据有关吧!
毛泽东在北京的这段日子并不好过,他毕竟来的地方相比较而言是个小地方, 北京的物价又高 ,他的条件很艰苦。苦难对一些人来说是打击,但是对于强者来说越挫越勇。
他在北大兼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期刊室的工作。那个时候在阅读《新青年》时,他最尊敬的两位作者之一是李大钊教授。他回忆那个时间段的时候说:“我的职位很低,大家都不理我。”看来我们国人什么时候也有看人下菜的毛病。
作为一个旁听生他受尽了别人的鄙视 ,但是他可是毛泽东啊!怎会对这区区小挫折而打倒呢!他向水蛭一样对周围的东西盯住不放。由于他的坚持,他参加了新闻研究会和哲学研究会。在他人生道路上又登上了一个台阶。
由于北方的官僚主义,他终生有种对北方莫名的情绪。
正在这个时候 ,天津的一名叫周恩来的青年人越洋去了欧洲。在西方的重庆, 另一位叫作邓小平的青年也参加了勤工俭学的行列去了法国。
中国的运动是从图书馆开始的。毛泽东在图书馆里的这段日子博览群书。甚至不必买一份日报就可以包揽所有要读的文章。也是那个时候他第一次读了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
不过 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 。那段时间他更了解反对什么,但是还不太清楚要拥护什么(毕竟还年轻 ,有时思想迷茫也是在寻找一个选择)。
1919年春 ,北京爆发了学生大游行 ,也就是我们说的“五四运动”。毛泽东没有参加,他正处在情绪低潮期,所以不能鲁莽行事。说明毛泽东是一位有勇有谋之人。
当学生们把孔孟骂得体无完肤时,毛泽东却跑到山东拜谒了孔子的墓地。在这次路途中他还爬上了东岳泰山 ,考察了孟子的出生地,还去了梁山 ,这里是《水浒传》好汉们的聚集地。
当北京的激进派视老传统为垃圾时,毛泽东却在探索老传统的源泉。这就是伟人之处—他永远站在制高点看问题。
他还在旅途中向遇到的一个同学借钱去了徐州 ,这也是《三国演义》中常提到而出名的地方。他此次行程的主要目的是去上海为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一行人送行。
看来北京对他没有多大吸引力, 他在北京只停留了6个月。
在上海他拜访了通过《新青年》结实的第二位“楷模”陈独秀教授。看来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把一部分有为青年聚集的一个通道。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个时候负责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的小组给了他一些钱,使他回到家乡。
这段清贫的日子不久,他开始在一所小学做兼职老师。这是所他母校第一师范学校管理。因为他做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他不想做一个全职的。
事实证明,北方对他还是产生了影响。他的第一个尝试是作了一次公开演讲,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的新潮思想。他对马克思主义,仅知道一点点而已(说明见识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1919年下半年,毛泽东成为长沙地区五四运动的先锋人物,提倡新文化和反对帝国主义这两个五四运动的主旨。主要斗争对象是湖南的军阀统治者张敬尧。
在6月份骄阳似火的长沙,他帮助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
这次学生会的社会热情之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都是无可匹敌的。
13岁的丁玲(后来成为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带领她的同班同学来到湖南议事厅,要求妇女与男性一样有平等的继承权,为这些为女性说话的人点赞,如果 没有这些思想先进的人士为女性说话,那个旧社会的人的思想,对女性的重视也不会来的这么快。
那个时间段毛泽东忙的都没有时间谈恋爱。三豪杰之一的蔡和森和他聪明漂亮的妹妹蔡畅 三个人发誓永不结婚。但是三个后来都食言了,看来爱情来的时候如洪水猛兽一般,是挡也挡不住的。
在那个暴风骤雨的夏季,毛泽东联合学生会创建并编辑了一份周刊—《湘江评论》。它刊登的大部分稿件是毛泽东撰写。杂志的第一期2000份在一天内就销售一空。随后各期印5000份(在1919年的湖南, 这是很大印数)。那个时候预约的稿子有时收不上来,他就得自己写, 还要编辑 、自己排版、自己校对, 有时还自己到街上叫卖。在那酷暑难耐的夏天,毛泽东的各种压力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军阀张敬尧的一贯做法就是查封左派的刊物。《湘江评论》只编写了5期。
小型杂志就像鸟雀一样多,毛泽东不久就加入了另一份杂志《新湖南》。10月份就遭到同《湘江评论》一样的命运。
作为一个政论作家,他的文章被长沙的报纸《大公报》刊登。
长沙一位姓赵的小姐被迫嫁给不喜欢的人,在出嫁的路上自杀了。随后他写了8篇关于婚姻、家庭压迫和旧社会罪恶的文章,接连发在《大公报》上。
1912年12月毛泽东号召1300学生长沙大罢工。张敬尧的政权虽然受损, 但没有被推翻。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成为追铺对象(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被追铺)。
毛泽东又回到了北京,这次在北京的4个月大有收获。
这次送他去的是新民会,他带领着一百多人请愿团 , 要求罢免张敬尧。他们在武汉逗留了10天。随后就去了北京。毛泽东在湘乡县会馆举行的反对张敬尧的口号是:“张毒不除, 湖南无望”。
毛泽东在北京没能做出多少成绩。北京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这次毛泽东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杨小姐。杨开慧比毛泽东小8岁。毛泽东上次在北京时就对她产生了好感。现在感情又发展了一步。
杨教授在毛泽东到北京一个月后去世。他的去世为毛泽东亲近杨开慧敞开了大门。
他们是思想先进的两个人,婚姻生活以“试婚”开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在北京那个春天之后不到一年出生的。大约一年后,他们在长沙正式举行婚礼。
从1920年夏天开始,毛泽东就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他希望同陈独秀教授讨论一下他自己自己新的马克思信仰。他卖掉过冬的外衣,买了车票 ,登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这段时间由于手头拮据,还为大班和富有的买办们洗衣服、熨衣服、送衣服。哎!英雄有时也会为五斗米折腰。
毛泽东试图在湖南问题上取得陈独秀的支持,但是由新成立的共产国际派来的苏俄顾问已经到达中国,为在中国建立布尔什维克组织向李大钊和陈独秀提供咨询。
陈独秀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送勤工俭学的湖南学生去法国提出的口号是:“改造中国与世界”。
一个学生对毛泽东没有去法国表示遗憾,但是毛泽东说:“革命不可能等到你们归来再着手”。虽然可能毛泽东没有出国深造,也可能是资金紧张,也有可能是觉得中国人还是需要在自己的国家的人拯救。反正,不管什么原因毛泽东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这就是强者遇事知道想办法解决问题。
直到1920年夏天,这场战争以政治上较为先进的谭延闿赶走张敬尧而告终。毛泽东回到湖南,希望利用新获得的宽松气氛。
毛泽东早先的一位老师,不久就担任师范学校附属修业小学的主事。
他和杨开慧搬到了清水塘的一座房子。修业小学的薪水还是很客观的。租金每月12元,是在上海洗衣店工资一样多, 比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薪水高50%。通过穿着上看,毛泽东是长沙上层的一份子了。
这个期间他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 并和其他人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促进会。他开始编辑《通俗报》并为期撰稿,有他的朋友何叔衡接掌以后转为左派报纸。
在一位和他关系很好的年轻女士(也是杨教授最好的学生之一)的帮助下毛泽东成立了文化书社。不愧为革命的引路人 ,他只要有机会就会做着这些事情。
毛泽东在办文化书社刚成立时,以抵租金为文化书社弄到三间房子,杨开慧的母亲还帮过他。开业典礼时,颠覆势力和守旧势力握手言和。主要是对革命有利的毛泽东从不斤斤较计,这就是办大事人的海量。
书社办的挺兴荣,在其他城镇又开了7家分店。
毛泽东在五四运动的主题增加了亲俄成分。他和《通俗报》的何叔衡一起创建了一个俄罗斯研究会及一项到苏俄勤工俭学的计划。通过从上海寄来的信,他收到了来自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指点 ,成立了一个共产主义小组,还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支部,它成为考察潜在共产党人的地方。毛泽东的革命道路越来越清晰和明了。好像在不久的远方革命的一盏微明灯光在照耀着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69233/556fa81780566a43.jpg)
1921年5月 ,何叔衡被教育局解聘,《通俗报》的一些激进人士也一块被解雇。刚有点曙光的革命道路上又被拦路虎拦截。别说以后没法想象的艰难了,看到这里就让人觉得 ,革命的道路太艰难,毛泽东一路走来遇到的坎坷已经是我们常人没法想象的了,再加上以后的在战斗中的搏杀和失去亲人的痛,想想就心疼他们那代人受过的苦难。如长津湖时,他们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把该打的仗打完了,我们的后背就不用再打了”。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作为后辈的我们对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无以回报,在这和平的年代我们活好自己照顾好家庭,干好工作,遇事不抱怨 ,“苦不苦想想我们先辈们为我们做的种种牺牲 ,我们遇到的问题都是矫情”。
有余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就是对那些先烈们最好的回报!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师范起着关键的作用。毛泽东不断地从这所学校招收追随者 。毛泽东的家人也被吸收进来。毛泽东的父亲于1920年死于伤寒 享年52岁。此事毛泽东很少提及, 他也默默地继承了家长的角色。他安排大弟毛泽民进了长沙第一师范,二弟毛泽覃上了一所不错的中学。他又帮继妹毛泽建进了附近城市衡阳的一所师范学校。
他三个不久就开始直接在毛泽东的手下为共产组织工作。
毛泽东不再孤单。他和上海、北京和法国的同事们不断地有书信来往。他已是长沙这个池塘里的大鱼,在湖南全省他也有可靠的关系。他和开慧生活在一起,开慧不久就怀孕了。
毛泽东的论点实际是反对帝国主义论点的翻版。他用“外国来的”来指“非湖南的”。他呼吁建立“27个小国”,因为“大中国主义”是一种阻碍草根生活“自然发展”的祸患。
对一个已经是激烈的中国国家主义者来讲,他居然支持分裂,这是令人吃惊的,他的一些左派朋友也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觉得作为四千年的历史中,湖南的文明只是黑暗的。可能也是对那个黑暗时刻绝望了吧!
到1921年春天,毛泽东已失去对湖南实行自治的兴趣。寄望于一个军阀来实现一个激进分子的愿望是不可靠的。1920年11月,谭延闿被替换,新来的统治者将治运动使人民得到解放的念头完全变成了空想。
这段时间毛泽东意识到改良主义的局限性。他将不得不在现有的政治势力之外另行组织力量。
萧瑜完成勤工俭学回来又见到了毛泽东。他们两个谈到深夜 。两个人都哭了,因为他们发现他们两个中间已经产生了一道鸿沟。毛泽东亲苏俄, 萧瑜不赞同。毛泽东主张强势的权威,而萧瑜则为可能失去个人自由而担心。是啊!这个时候还有比失去曾经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更痛苦的事吗?
新民学会早先像兄弟一样的团结, 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赢得了战争。他转换了阵地,把同他思想一致的人带进社会主义青年团,而把新民学会像一个空壳一样抛弃了。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五四运动的参加者已经分成了两派。分歧点就是毛泽东与萧瑜产生隔阂的那些议题。
胡适教授领着五四运动的自由派,坚持研究“问题”而与政治保持距离。李大钊教授则领着马克思主义派,坚持一种涵盖一切的“主义”。毛泽东自然是站在“主义”这边的了。
另一个分裂也隐约出现了。到1920年 无政府主义“兴起”了。当时存在若干团体。
1921年夏天,毛泽东乘船北上。这次行程是他10个多月在长沙进行组织工作的最高点。作为准备工作,已成立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和俄罗斯研究会,以便招揽人才。
1920年9月他也曾秘密到上海去参加筹备会议。
这一次,毛泽东是作为湖南的两名主要的马克思主义者(两人都是教师)之一。连同其他来自另外5个省和日本的11名代表 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毛泽东还同萧瑜同坐一船舱直至武汉。
这13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艰难的来到法租界。
他们平均年龄26岁。其他人的出身都比毛泽东高一等。马泽东27岁。
毛泽东讲话很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如同他长长不洗澡一样做派不雅,容易让其他人很难接受。
13名中国代表来参加,他们各持不同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激励了他们激进的思想。如果没有苏俄的启发和帮助,1921年不可能召开这样的代表大会。
湖南代表何叔衡与主流思想不一致,毛泽东很敏锐地体会到了湖南同乡的心情,找了一个借口说,长沙有件急需何叔衡处理的事情,让他离开了上海。
这次会议代表们的目的不一致。李大钊教授(仍然在北京)和陈独秀教授(在广州)都没有出席这次会议。
他们中的一支代表住在豪华的远东大酒店,而不是住在女子学校 而且花大部分精力去购物及陪伴他漂亮的妻子。足以证明这些人与毛泽东的思想不一致。
这13名代表还不能事事完全做主。会议的形式和日程基本上是由共产国际和未到会的李大钊陈独秀确定的。
特别使毛泽东垂头丧气的是,他们的观点与毛泽东的观点不一致。会议上出现了两中路线。占主导地位的是由共产国际提出 ,并得到张国焘(来自韶山的另一边的那个年轻人)支持的路线:组织城市工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抛弃与孙中山国民党人的任何联系。
他们的实力还不足以推翻资本家,,在反帝和反军阀事业中与孙中山合作是可能的。
他在长沙的新理论到大上海后,获得了新的信念似乎有点动摇了。
他湖南的同志们,全国57个共产党人中在他领导下的16个(足以说明,毛泽东的领导能力),能理解莫斯科的思路吗?毛泽东还没有消化布尔什维克主义这块从外国进口的肉,何况是韶山的共产党人呢!
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被法租界的私密警察盯上了。他们不得不转移到南湖上租来的一条游船上继续召开(据萧瑜说是毛泽东的提议)。
会议的所有代表一起坐火车去南湖,一路上毛泽东一直和萧瑜聊天 ,到南湖后又住进同一个旅馆房间。
由于前一天晚上毛泽东睡的很晚,第二天他没有参加会议。这一天他和萧瑜花了一天时间在杭州游玩,也许是和萧瑜深入的交流吧!他多么不希望失去这个好友和当初的共同目标。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见到萧瑜。
毛泽东已经从一个小村庄的孤立状态发展到开始信仰一种世界革命的学说。这就是视野的力量。他兴致勃勃地研读西方思想。毛泽东虽然没有出国,但毕竟是有大志向的人, 他不会闭门造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