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105|真正了解了死亡,才能更好的活

2023-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人啊认识你自己

周海媚57岁去世的消息是昨天看到各大短视频平台得知的,内心也说不上什么感觉,我们可能觉得可惜,可看了一些周海媚生前的采访,其实活的还是挺洒脱和清醒的,所以我们有时候看的感受只是我们自己的投射。

今天刷短视频就是很多博主来爆出她们也是红斑狼疮的患者,看到周海媚去世感觉挺emo的,其实是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被激活了……

因为我自己近期的受伤经历,其实也是鬼门关走了一遭,所以对于如何死去这个话题以及如何在衰老的时候可以相对积极的看待生命和失去,同时也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其实也在面对这一情况,想着先了解一下,不然一味的去劝她们乐观也不现实。

因这些原因,我打开了《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和死亡你该知道的常识》一书,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是专门讨论我们都不太愿意面对的关于衰老和死亡的书。

看完这本书有三点感受分享。

1.病人在成为病人之前,首先是一个人。

刚看一个视频讲的就是A女士的母亲病危的时候,送去了医院,直接进了ICU,不能进食,每天只能探视半个小时, 5天以后就不行了,看着插满管子的母亲毫无尊严痛苦的离去,A女士自责,心疼到不行……

这个场景也让我想起我父亲去世时候的情景,也是浑身插满管子,耗尽最后的力气去世……以至于以后我妈说,如果因为心梗去了,还挺好,不遭罪啊……

我听这话一愣,刚开始还有点没反应过来,现在看来其实这也是对死前痛苦的一种恐惧和无奈。

看了《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发现其实我们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想要活着的时候尽量有自主感和尊严感。

我们一般在家人有重大疾病的时候,都倾向于全力以赴的去抢救,然而我们似乎从来不问当事人最在乎的是什么,他想要怎样被对待……

还有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原因其实就是在那里所有人会把自己一个病人对待,有统一的作息和规则需要服从,而不是以一个人来对待,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可以对你的生活说了算,是否想几点起来就几点起来,几点想吃饭就吃饭……

作为一个人,无论岁数多大,都希望自己可以像一个人一样的生活,生活意味着可以吃自己爱吃的,可以见朋友,可以去大自然呼吸,有自己的爱好可以去做……

2.也许我们不是害怕死亡,我们只是没有好好爱过,好好告别

还是A女士的故事,在她爸爸到了快临终的时候,她选择安宁病房,那里以病人为中心,不给予特殊治疗,主要是让患者安宁,体面的离去。

在安宁病房这段期间里,A女士知道父亲不爱拥抱,就经常让爸爸给捂手,毫不避讳的谈死亡,然后俏皮的向父亲表达爱意,问父亲爱不爱自己,多次询问以后,父亲终于回应:“当然爱你……”

每一次梳头,每一次聊天,每一次告别A女士都认真对待,等到父亲宁静的走了以后,按照父亲的遗愿,把骨灰撒向大海。

A女士表示,没有悲伤,反而很有成就感,因为好好爱过了,照顾过了,告别过了,就没有遗憾了……

3.除了安全和长寿要考虑以外,还需要关注他们最看重和最在意的是什么,那才是活着的意义。

在中国医生一般都是高姿态的上位者,患者都是低人一等的感觉,毕竟我们都靠医生延续生命。

在《最好的告别》一书里,讲的是美国的医生对待患者的事情,他们开始重视除了安全和长寿以外的对于患者本人最想要的是什么。

里面的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卵巢癌患者转移到肠子的女士,医生跟她沟通过后,发现她不想经历手术的任何风险,所以医生调整了手术方案,一切以没有风险为原则,这让这位女士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可以和自己的朋友相聚,和家人在一起聊天,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善终和圆满吧!

只有了解了死亡,我们才能更好的活,余下时光,让我们一起向死而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随时可以迎接死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