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和华章:如何培养那些学校不教的、看不见的能力?
如何培养那些学校不教的、看不见的能力?
孩子教育有三个层次:安全感、自信和底层能力、技能和学业。安全感:我们的一些行为危机都跟安全感的缺失有关。成人的情绪、跟人的冲突等等,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孩子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安全感。这方面有很多方法:游戏力、儿童技能教养法。这些做法的核心因素是:大人表现得蠢笨一点,让小孩可以控制、甚至是把控父母。
1
安全感
如何构建安全感?体现在四个词:亲密、真实、平等、安静。中国教育缺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最核心的就是亲子关系、孩子安全感的构筑。带孩子活动、报班都是看得见的。怎样构筑安全感?答案是亲密。
亲密:孩子天生喜欢亲密感,我们文化中比较缺失这个,这点尤其对爸爸而言比较难。亲密的前提也是安全感,他们互为前提。例如:抱抱、各种游戏。我在家跟孩子玩这个游戏:数数脚趾头啊,看看墙上大脚的影子啊,看看肚脐眼啊……就是被窝里可以做的事情。我看到一个电影,里面的妈妈是这样做的,对我很有启发。这个妈妈对孩子说:“如果把世界上所有3岁的小男孩排成一排,让我去挑一个,我就选你,你就是最好的”。我觉得特别温暖,就把这句话对我的孩子讲。说完之后,孩子们也给了我很好的反馈,那是在38岁时我说的,之所以记得特别清楚,是因为当年孩子这样回答我:“如果把38岁的妈妈排成一排,我就选你”。多开心啊!
我们在一土也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安全感。下面图就是显示安全感是基础,我经常跟孩子说你是我的宝贝、心肝,孩子就说“心肝妈妈”“大宝贝”。
华章:爸爸就装傻、示弱。传统的爸爸比较严肃,爸爸装傻的效果就比较好。我陪孩子读书、玩。我的育儿书没有一诺读的多,我就陪孩子玩。袜子大战,当时一诺生病,我就灵机一动,把袜子找出来玩,那次之后,我就比较有信心。家里很多东西都可以是道具,我家有个花生状的健身球,可以拍、可以骑在上面跳,像骑马一样。还可以计时比赛。我记得当时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孩子大了,我就可以教他们数学,户外运动什么的。孩子小时候,爸爸比较没有存在感,大了之后会好很多,现在我跟我们家老大就比较亲密。构筑亲密感很多游戏都可以玩玩。
真实:我们的教育缺真实,那些口号孩子都理解不了,孩子就是比较俗的,喜欢吃、玩、睡、钱……我们要理解孩子真实的状态。那些所谓的权威教育特别不好,因为带上权威的帽子看孩子,你就不理解孩子真实的状态。我们要真实面对孩子,不要用一些名头去约束自己。大家都看好多公众号的文章或是妈妈的分享,实际上一旦形成文字,就带了一层面纱。我有个习惯,看到这些就想想有多少是真实的,所以不必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和妈妈。就像朋友圈一样,朋友圈展示的都是经过筛选的。
推荐一本书《最艰巨的工作》,它就讲一对父母离婚,原来想不要告诉孩子,实际上孩子是很明白的。等他们告诉孩子的时候,孩子说:“如果你能早点告诉我就好了,那么咱们的家庭关系就不会是这样了。”,这句话对我的触动挺大的,我觉得讲的挺好的。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讲一个5、6岁的孩子,爸爸妈妈就跟他说我们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孩子其实能理解。
家里应该是孩子最真实的场景。孩子如果产生情绪,管理是会有问题的,就像刚才那个例子,父母离婚你让孩子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最基础的还是要做好前面的工作,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平等:多数父母做不到,成人有无限的权威,不用这些权威去对待孩子是很难的。我写了一篇文章《一米高度看世界》,就讲你只有从他的角度看世界才有可能构筑平等的关系,用这个觉察来约束自己。平等的讨论问题,不要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打压孩子的想法。
华章:我家老大大一点了,我常常发现,跟他讨论问题很有意思。孩子可以理解你的问题,而且可以问出一些有意思的反问。社会、科学问题都可以。
安静:安静是重要的内心状态。现在教育表面安静,内心焦躁。我们崇尚的北欧的教育,很重要的是孩子有自己发呆的时间,孩子在想自己的安排,愿望啊等等。今年我几乎把孩子的课外班全取消了,在去超市的路上我们就讨论这些店是干什么的;超市里的东西怎样买才更便宜……。我们得让孩子留时间思考,不按清单生活,留白很重要。我觉得至少留一天时间让孩子自由安排。今年我们没有带孩子出去旅游,就是想让日常生活慢下来。另外,这些安排是家长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
2
孩子的能力培养
安全感有了,我认为父母80%的工作就完成了,孩子的能力就能自己发展。在孩子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一个原则:就是给孩子提要求。但安全感是仍前提,在这基础上提要求,孩子才会愿意执行。
我们要求孩子睡前叠衣服、叠被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业上也一样,比如我们老大,他爱看书,就提出来能不能1分奖励一本书,我说不行,得5分奖励一本书,为什么喜欢这本书等等,就是给孩子提要求。人都喜欢向上够一够,孩子也一样。父母平时观察孩子的状态,运用对话就可以。
华章:溺爱就是不思考,孩子要什么的时候该不该给,怎么给,就是在思考。教孩子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的能力才是我们花心思的地方。观察、思考、不断形成自己的经验、方法论。顺便也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一诺小提示
提要求要注意:这不是你的要求,而是孩子自己的要求。比如:弹钢琴,你选择学就得练。练到什么程度他自己决定。我们不要把孩子的问题替他解决,让孩子自己解决。要有界限。我爱你,但你做了自己的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不练钢琴的后果就是不学了。
亲密没有界限,做选择的时候要有界限。你跟孩子讲,孩子会明白的。比如:我跟孩子讲什么是长大了,自己能照顾自己,自己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你6岁就能做到,那你6 岁就长大了,如果30岁没做到,那还是没长大。跟年龄没关系,我们就在家跟他们不断复习。孩子是主体,我们是客体,溺爱就是越界了。
华章补充:我从硅谷回来,见到一个家长,经济没问题,但他们跟孩子说:你只能选择一门课外班,你自己考虑选什么。孩子选什么就上什么。
就像有人问孩子不吃饭怎么办?那就不吃呗。吃饭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事,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体。我家弹钢琴,老师让交视频作业,我就跟他说:“你觉得可以发你就发,你觉得不可以就再练练”。想把事情做好是孩子的本性,每个人都这样。我们只要尊重规律就好了。家长可以有期待,但是把握宏观的大问题,不是小细节。
3
关于孩子的学业
学业这个方面还是安全感是基础。我们要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学习有目标、方法。我们的应试是花孩子90%的精力做10%的事情,应该反过来。
不是家长能辅导功课,孩子就会学得好。今年牛津大学选“罗德学者”,赵佳欣,父母都是农民工,他一直上的学校也不是特别好。他说因为父母不懂学业上的事,我有很多自由。我觉得,他父母前面的事情做得好,他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他现在做环境方面的研究,我问他为什么选了环境。他说因为环境恶化,最受苦的是底层人,中产以上的人至少还可以买净化器,他就很关心这个问题。这很真实、很有热情。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家庭,完全没必要焦虑,我们其中任何一家都比他家条件好。
华章补充:教育是系统,单点优化没什么用。报班,花费精力金钱,看不到全局,学霸都不是苦学出来的。往后退一点,不要帮孩子做决定。单点优化就毁了全局。
4
答疑
1.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变现很好,爸爸妈妈一回家,孩子就各种哭闹,怎么办?
哭闹是求关注。你可以跟孩子说妈妈工作中一直在想你。或者反过来扮演,我哭喊着说:“你上幼儿园,妈妈很想你,怎么办?”,孩子就安慰我:“没关系,晚上就见面了”,效果很好。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不要做自相矛盾的事,一会爱他,一会又骂他,就自相矛盾,抵消了。用各种方法让孩子感受你的爱。讲爸妈不在的时候也是爱你的,生气的时候也是爱你的……不急于应对情绪本身,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有了,孩子就自信,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做父母就是让孩子自己的成长能够完成。这是父母最大的工作。
2.孩子把家里弄乱了,家长问她,她说不知道或是说是别人弄乱的,怎么办?
游戏力可以解决。比如:这是大熊西伯特做的,太讨厌了,我们来收拾干净,怎么样?我们要帮助孩子,其实这时候孩子很无助。
3.孩子帮助受伤的老人,家长有点担心被讹诈,怎么处理?
这个行为挺好的。不用跟孩子讲很多的忧虑,可以跟他讨论我们的选择都是在无奈不公平中做的。让孩子学会选择,每种选择都有它的代价,让孩子理解清楚。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生存技能,让同学在旁边帮忙录视频。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假丑恶,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
4 爸爸带孩子多,孩子忽视妈妈的努力,怎么办?
家里都是有一方主导。我家老大跟我亲一点,老二老三九粘妈妈。要接受现状。关系中投入多的,关系就亲密。你如果处劣势,你就用一些方法。你可以跟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一封信、一个小礼物、一个故事……。我家就编故事,通过这个构建关系。可以讲家长自己的故事,孩子听的津津有味。不要自暴自弃。
5.家里有个低能爸爸,如何提高爸爸带娃积极性?
低能爸爸,一定要鼓励。跟对孩子一样,让爸爸有存在感,打击没有好结果,只有抓住小东西建立自信。爸爸的模式跟妈妈不一样,也是有很多益处。
6.4岁的孩子,外人问什么都会回答。我有点担心,要不要干涉呢?
给孩子设立界限。给孩子一些原则,给一个抓手,这些可以跟孩子讨论。我们不要让孩子变成手捧的小花,讨论的过程很重要。
7.孩子打电子游戏,怎么办?
电游谁都喜欢。还是给孩子设界限boundary。不要排斥这个行为,排斥就无法交流了。另外,在他玩之前跟他讨论玩的时间。
8.跟自己父母有育儿观念的不同,怎么办?
跟父母的冲突普遍,如果父母爱学习,你就跟父母分享。引导他们。构建关系很重要,自我,亲子,父母都是一样的原则,引导、鼓励。我们有个小作业,可以练习起来。
9.孩子比较小,我们能不能帮孩子报课外班?
可以。但是作为成人,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他有更多的选择,你帮他开拓视野,让他自己做选择。这条路不是家长设计的,是孩子自己选的。在这里,心态最重要,就是要让孩子是主体。我们也跟孩子讲,我们就养他们到18岁,孩子知道了这是自己的事,就不断地慢慢建立了自己的能力。
10.大学里要收学生手机,怎么看?
图灵曾经写过篇文章说大学就像幼儿园。收手机这个问题,是前面出了问题,基础教育有问题。该培养的能力没有建立,可以理解学校的做法,但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