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2021-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儿的念想

新课程标准里明确要求扩大中学生的阅读量,中考和高考的语文试卷字数和阅读量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多文本阅读教学应运而生,今天有幸聆听第二实验中学的朱玉环老师的多文本阅读教学示范课,下面是我的听课记录。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导入:

听几首歌曲,寻找它们的共同特点。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节奏和感情。

2. 理解关键语句

3.培养爱国情感

一,诵读古诗  体会诗情

朗诵的基本要求:

1,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2,注意停顿,把握节奏,拖长韵脚,读出感情。

①学生自由诵读。

②老师示范读,学生向老师挑战。几个学生读后,综合评价。(个人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不是那么慷慨激昂,后两句反而有点伤感。)

二,知人论世  理解诗情

杜牧的背景资料。

三,巧抓诗眼,解读诗情

《泊秦淮》的诗眼      通过诗眼表达感情

通过犹表达愤

爱国情感具体是什么?

四,赏析名句  抒发诗情

你认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中感情的是?进行赏析。

回顾流程:

一诵读古诗,体会诗情

二知人论世,理解诗情

三巧抓诗眼,解读诗情

四赏析名句 ,抒发诗情

自主学习(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另外两首诗)

感想:

多文本阅读就是要一节课阅读好几篇文章,找到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特点,内容,情感或是写法。找到一个相同点作为切入点进行方法教学。用一篇带动多篇的学习。

朱老师的这节课是找寻了这三首诗的共同情感:爱国情感。以《泊秦淮》为例,教会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通过读诗歌,知人论世,抓诗眼来体会感情。然后自主学习另外两首诗。

多文本阅读是增加了阅读量,但似乎都是浅显的阅读,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原因,知人论世里暗示性的词语有点多,要简介背景只需要客观的陈述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生平。

以上只是个人的粗拙的意见,期中考试以后我也会上一节多文本阅读课,在实践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