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差点儿被打脸:这世上,不止你一个聪明人

3条留言花了我1小时时间,是我没有想到的。
今天,刘润老师的《商业洞察力》更完了,作为他生动解读系统动力学、帮助我更深刻理解这门学科的回报,我决定把在得到上的第一条留言,献给这个专栏。
第一条留言和留言后立马得到的5元“笔记侠”奖励,成了学这个专栏的“增强回路”。
一边写一边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系统动力学的理解,其实很多流于表面。看似在自己身上用得还可以,帮别人分析也能头头是道,可是撇开现象看本质,自己看到的,是本质还是皮毛?
真的不好说。
但是,这种疑虑并没有影响我越挫越勇,继续写留言。当我觉得自己很挫的时候,会告诉自己:
“没有谁一开始就很厉害,你需要时间。”
然后,就满血复活了。
按照以往读书(应付)写读书心得的经验,假如应付刷量,给自己一个“留言很多很快”的错觉,1小时内多的不敢说,以200字/篇,10-15篇妥妥没问题——比起现在至少能快一倍。
可是,没有意义。
“不要骗自己,因为自己骗自己最好骗。”
费曼诚不欺我。
坐着敲字的时候,牛牛童鞋非要凑过来要抱。于是抄起一边的《别逗了,费曼先生》,翻到他最喜欢的那个服务员和小费的故事,读了一遍,又跟他讲,如何去核实一件事情的真伪,还是有人为了故事性做了渲染。
某牛很认真地反馈:
“虽然我知道那个人讲的不对,但是他说的很有意思,你读的太平淡了。”
我……
不就是做戏吗?我演。
把声音语调变换了一下,那边立马乐得前仰后合。
“还有没有别的有意思的故事呀?再讲一个呗。”
自己找,小样儿~
下面这个,是其中一篇的留言,因为出戏额外花了不少时间,不过,值得。
至于在你看来是不是值得,看了以后告诉我答案吧:
—差点打脸的留言分割线—
拿我读《结构模块:是什么,导致了大不列颠的强盛》的实际过程来分析。
我本意是今天重新看完“商业洞察力”专题下的所有文章并且留言,但是,在读到润总提到丹尼斯·舍伍德在《系统思考》里讲的故事后,注意到里面提到的国王,用的代词是“她”,好奇之下,去检索这个国王究竟是谁?
这一查,发现网上关于这个故事的文章不多,在润总的《商业洞察力》推出之前的文章,用的代词是“他”,之后,用的都是“她”。
肯定有一个不对是吧?
怎么核实?
刚好手头没有这本书,于是从网上购买了电子版的《系统思考(白金版),丹尼斯,舍伍德》,用多个关键词搜索了一遍,没有看到这个故事。
这就好玩了。是不是就此打住,说“润总,你也太不仔细了,连这种细节也能搞错”?然后沾沾自喜发现了“错误”。
可是,为了不打脸,俺决定老老实实地从头开始翻一遍,果然,在第8章“刺激增长”里,看到了这个故事。
这位君主,是“她”而非“他”。
阅读过程中出戏的这个变量,让我的进度比预期的晚了一刻钟。
这一刻钟花的是否值得?
当然。
它至少让我对“增强回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止步在第一次的信息核实中,为“新发现”自我欣赏,也可以因为相信一个老师对于内容品质的严苛要求,而选择多做一步,从更多的方面去double-check信息。
瞬间想给自己写下这行字:
“这世上,不止你一个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