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语花中华文学生态文学

我本“一箪食一瓢饮”,酣绘一幅“民俗风情画”

2023-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我本“一箪食一瓢饮”,酣绘一幅“民俗风情画” ——略评程望槐先生的《槐园撷英》

一、那一片堂慈,那一道溪湾(周)

“堂慈悠悠怀先祖,华溪潺潺梦西津。”

文集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永康城乡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几乎每一辑每一文都有带入感,把我们带到诗文中写到的家事、村史、街志、县情市状和一个个跌宕起伏的人物故事中。

家事。从太公程金镯写起,一直写到儿子“颢儿”去湖南高校上学,整整五代人的沉沉浮浮,宛若家事,又是村史、街志,宛若社情述写,又是县史卷轴徐徐打开。读后让人觉得先人宛容犹在,孝心满满,后人家庭温馨、生活幸福。

一本厚重的书。叙写父亲

一座耸立的山。描摹母亲

一片滋润的土。回望堂慈。

一道恩泽的湾。点到溪湾。

重写父亲、母亲,也写外婆徐彩香、外公周新银,纪实那片滋润心胸的堂慈沃土,也道那道恩泽于我的溪湾(周)。因为是堂慈的土和溪湾的水生育了人子程望槐,是数不清的大山和憨厚的农民兄弟的恩情哺育了作者程望槐。

县情市状。

井头巷往事。写得富有情调。天真好动的儿伴、擅讲故事的昌年伯、艺德双馨的小学班主任李彩环老师。写得惊心动魄。大队队屋稻草着路火,邻居篾匠砍死出轨的妻子。忆绪绵绵,让人感佩,尽管是二三事,却是井头巷程家窘困生活中一朵朵美丽浪花,在阳光下璀璨无比,瑰丽夺目。

乡镇街亲历。尤以《悠悠山乡情》,写得活泼、生动,洋溢着激情澎湃的青春气息,且还原了山民当时的生活情调。应该说在棠溪乡做广播值机报道工作是一件苦差事,但作者他愣是把它写成了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基层人物图谱。

“八婺大地”观瞻。文集附带提到了隔壁县武义县的社会情状,如《武川寻踪》记录的点点滴滴,又如担任立新大队农科队队长的父亲为了省钱去武义购买锄头、畚箕;因家境穷困、子女又多,三阿舅被迫送给武义好心人寄养。文集也不忘讴歌金东区和兰溪市新时代新发展。

二、乡风乡俗乡土,乡音乡韵乡愁

程望槐先生的诗文堪称永康城乡的一幅“民俗风情画”。

姓氏溯源不忘。他几乎踏遍永康市古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成了永康的“活字典”。塘头村、山后胡陈氏,大花园村徐氏,英阁村、芝英七村应氏,大园村童氏,河南村王氏,秀岩村胡氏,倪宅村倪氏、王川村卢氏和青山口村俞氏,纷纷走到他的笔下,成就了各姓氏的前生和今世。他还证得东城街道东湖行政村新宅徐氏源自永康花园徐氏。

食俗比比皆是。说得简单些,人生就是“一箪食、一瓢水”,像在大山里吃到农家酒、腊肉、腊肠、发饼、玉米饼、角(糕)干麦饼,但在其背后有食俗乡韵,就像作者所说:“唤醒了往日温馨的回忆”。在永康的“西藏”,山民在接待客人往往有“大碗喝酒”的习俗。外婆对喝粥有讲究,说:“不能配肉”。一般情况下,勤俭的农家通常在正餐时才会让肉食上桌。

谚语多多。如“穷不离祖宅,富不离大麦”;“做官的爹,不如讨饭的娘”,此句凸显农耕和为儿孙孝义的重要。“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砻糠搓绳起始难”等。

从中了解到程望槐先生亲民爱民的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浓厚的个人兴趣及博学与多才。

程望槐先生散文集

三、文友相伴,踏歌而行,半生写真,终成正果

文学萌芽地——棠溪。阿宁、阿意与阿槐。

诗人诞生地——乡村。吕煊、陈星光等。

文学大家园——永康。《永康文艺》到《方岩》。

不管程望槐是城市居民的后代还是农家子弟,但他始终吮吸着乡土的清新空气,始终不忘怀念曾经生活或战斗在永康金色土地上的先贤、先烈们,始终不忘“反哺”那些曾给予他创作源泉的的老乡、市民和微信群友们,始终不忘报答给他知识营养的老师们和给他创作实践经验的文友们。

四、笔下带情,直抒胸臆,激情似火,柔情似水

笔下带情。

直抒胸臆。

激情似火。

柔情似水。《“绿玉婚”的礼物》

在诗文中,不时还会出现几个偏僻词,如、“瑶琨”、“蹀躞”“妗婆”、“栗凿”。于此,本人不得不停下阅读,伸手拿过字典细查深品,却觉得它们在其间出现是别样的生动,也可见作者熟悉古汉语的词义和运用古文字的功力。瑶琨,美玉,“八十年前关山月,喜望桂枝盈瑶琨。”(《送颢儿上学感怀》)蹀躞,小步走路的样子,“外婆是‘三寸金莲,看到外甥来了,很客气,总是蹀躞着去张罗吃的。”(《外婆的小木屋》);妗婆,舅母、舅娘(同上);栗凿,就是栗爆(暴)。

陈水河初步整理于2023年3月29日早间中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