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盛晏】大话国医——十大名医(张仲景)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扶正健康产业集团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医盛晏”!今天我们来说说十大名医之张仲景。

国医盛晏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南阳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说到张仲景的学术贡献,一定得说说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以及“辨证论治”理论的确立。张仲景博览群书,倾尽毕生心血于公元200年—210年间写成《伤寒杂病论》,并在书中系统的提出了“六经辨证”辨“伤寒病”,“脏腑辨证”辨“内科杂病”。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世医家将《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部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国医盛晏

《伤寒杂病论》的著成,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的发展,可是原书早已失传,缘由是《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候,纸张稀缺,印刷术又没有发明。因此,书是写在竹简上的手抄本,公元219年,一代“医圣”张仲景辞世。原著在民间开始手抄流传,时光荏苒,加之流通困难,不久原书亡失。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是后人整理出来的。第一次参与整理的是晋代太医令王叔和,利用其太医令的身份,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却失传了。第二次是宋代一个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其在翰林院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宋代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于是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至此我们就有了今天所看到的完整的《伤寒杂病论》。

关于张仲景的轶事颇多,篇幅所限,今天就给大家带来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故事。

国医盛晏

​第一个故事,关于“堂”的来历,我们都知道,北京有个300多年的老字号叫“同仁堂”,我生活的城市大连有一个“大仁堂”,在大连我工作出诊的地方叫“正易堂”,为啥看中医抓中药的地方叫“堂”呢?这个“堂”和医圣张仲景可是有割舍不断的渊源。我下面就给大家说说这个事。

国医盛晏

​话说张仲景官拜长沙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级别),其人勤政爱民,医术精湛,品德高尚,他很是割舍不下他的百姓与病人,但是在封建社会,医生多是要到病人家中去看病的,而做为官员的张仲景又不好到老百姓家里去,可是不接触病人,怎么给病人治疗呢?另外长时间不临床,自己的医术也不会进步,这怎么办呢?于是张仲景想出了一个办法,并在衙门外贴出告示,通知老百姓,每月初一、十五两日本府不办公事 ,张太守端坐公堂,只为百姓看病。自打这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太守府门前那是一个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甚至有的病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张仲景勤政爱民,医德高尚更是声名远播。百姓爱戴的称张太守为“坐堂太守”,后世为了纪念张仲景,将在药店坐诊的医生称之为“坐堂医”就是源于此。

国医盛晏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我们中国人,逢年过节举家团圆必吃水饺,可是没有几个人知道饺子是张仲景发明的吧?我们中国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是为了纪念张仲景。

话说张仲景从长沙太守的岗位上退休还乡,路过白河,时至冬天,张仲景看到了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乡亲,衣不遮体,面黄肌瘦,由于天气寒冷,很多人都冻伤了耳朵,甚至冻掉了耳朵,张仲景很是痛心。于是他研究出了一个治疗冻伤的方子,将羊肉和一些发散风寒的药物一起煮熟,然后将煮熟的羊肉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取名“娇耳”,再下锅煮熟后每人两个“娇耳”一碗药汤,于那一年的冬至那天,开始舍药治病,这个方子就是“祛寒娇耳汤”。老百姓喝了药汤,吃了“娇耳”顿时就觉得身上发暖,耳朵发热,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冻掉耳朵了。

后来张仲景就一直在家乡河南南阳,给百姓看病,悬壶济世,直到公元219年农历乙亥年辞世,恰巧张仲景去世的那一天又刚好是农历冬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至今河南还保留着关于饺子与耳朵有关的民谣,如南阳民谣: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洛阳民谣:冬至那天吃顿扁(扁食,饺子的别称),不冻耳朵不冻脸。

下一期的“国医盛晏”,我将给大家带来“大话国医——十大名医(皇甫谧)”,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的栏目,下期见!

“春风又绿江南岸,我的名字叫薛晏”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学术传承工作室

学术传承人:薛晏

2017年4月10日

当你走进这里,生活会变成健康美好而充实!一直播:219079984 扶正健康产业集团:cyzt8916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