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补课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近来听一位妈妈讲了三年级女儿班上一位特殊同学的故事,说的是这个女生二年级从外地转到这个学校,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喜欢哭。
老师骂了要哭,自己做不好作业也要哭。有一天作业没做对,老师说了她,她立马开始大哭,边哭边扔书,老师没办法打电话请了家长。
听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娃娃真不懂事,没有教养。但我看到的却不是这一面,当时听到这里我就想:孩子的父母在家要把孩子的个性压抑到什么程度,孩子才会在学校这样释放。

接到电话的妈妈正在上班,向单位请了假过来学校。到学校的时候娃娃还在哭,她的妈妈不由分说打了她两耳光,问她到底想要怎么样。把朋友的女儿和别的同学吓得不敢抬头。
此时,我可以基本确定这娃娃平时在家被压迫成什么样子了。一个妈妈,根本不问女儿发生什么事,不关心她为什么哭,不管她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动手就是打,在众人面前都这样,在家只会更夸张。
这位妈妈在老师面前诉苦,说自己为了孩子辛苦工作,给她报了许多培训班。在这位妈妈看来,女儿的任何反抗、表现不好都是对她的辜负。
三年级的孩子也就8、9岁,这样大的孩子,谁不想玩,谁不要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却要承担来自父母这样大的压力。别说孩子,连大人都受不了。
现代社会,父母们对教育的焦虑已经完全以暴力的方式转嫁到孩子身上了。各种鸡娃措施,不是不可以用,只是要在孩子相应年龄阶段能承受才行。一味以大人的角度来要求孩子,只会把孩子憋坏了。

故事中的小女孩,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就算她熬过了小时候,这些痛苦的记忆也会支配她一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就说到,人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行为模式会被固化在生命里,将来在面对新的人和环境时,都会潜意识以原来的行为模式来行动。也就是说,只要童年是不幸福的、受压迫的,长大以后就很难感受到幸福和自由。
我觉得现在的小学家长会,不应该总是让父母去拼娃,应该多一些教父母怎样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的内容。一个人只要积极、坚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很差,但内心垮了就什么都垮了。
学校也别总是以成绩来论英雄,既然想要父母能更多辅导孩子,那么就多教一些有效方法。很多父母都不是不愿意辅导孩子,只不过,一是没有耐心,二是没有方法。如果能从父母这个根源上来改善,孩子的情况自然也会好。最好是有同步的父母课程,给各位父母补补课,教大家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我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但我已经意识到我将来会面临的压力,我不敢说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但我可以做一个耐心而温暖的母亲。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帮助她想各种办法解决。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困难,只要敢面对,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