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红线促创新 确保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评论之三
今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提振了信心。值得关注的是,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俗说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曾让全球人为之担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为让人民群众吃饱饭,为我国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空间,政府出台惠农政策、发放惠农补贴金、兴修惠农工程、加强人才培训……一个个“大手笔”,不仅提升了农民种粮的信心,更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我国大力推进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心。用数字说话: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90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1.2万亿斤,并屡创新高。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转折转型的关键期,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的情况下,靠什么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想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先要弄清楚土地“谁来种”“怎样种”。
当前,在“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一现状下,让有经验、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来种粮,让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这是时代和现实的呼唤。由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被寄予厚望。如今,借助政策的支持,作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供销社系统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资、机械服务,积极推行土地托管业务,让“小田”变“大田”,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的同时,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供销社系统走在了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的前列。
地要怎样种?粮食连年丰收,依靠的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不断加大的农技研发推广力度,这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科技能为农业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要保持不断增产增收的势头,就要注重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创新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道路。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吃饱饭”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与振兴的基础。作为农业大省、全国粮食核心生产区,我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我们也坚信,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我省将通过建设高标准粮田、强化农技农机推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一系列举措,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中原粮仓”年年丰收,使“天下粮仓”越筑越牢,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