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恰如其分的孤独》有感一
如何抵达孤独
从精神分析视角看,除非你的内在有恒常稳定的客体,否则你无法抵达孤独,或者说安于孤独。通俗来说,人之所以能忍受孤独,主要得益于在童年时获得了父母的积极照料,拥有如此体验的人最终会将这些照料内化为自我的关爱与陪伴。
那些童年未得到父母积极照料的人怎么办呢?她们一直想寻找一个好的客体来弥补曾今的缺失。于是,她们纠结于过去,紧紧地攥着过去的创伤和痛苦不放。
现在我理解自己为什么总是纠结于过去的创伤了,因为我儿时没有得到积极照料。那个时候生活条件艰苦,老妈要下地干活,哪有时间照料我,再说了,老妈小时候也未得到很好的照料,根本就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未被表达的情绪”就包含“无法接纳的过去”。感恩遇见心理学,感恩我通过写作,让我把这些“未被表达的情绪”都表达了出来,现在才真正接纳了过去。
心理咨询也有这个效果,咨询师听来访者哭诉自己的痛苦,这些痛苦表达出来了,被咨询师看见了,接纳了,那么来访者也就和过去和解了。咨询师的接纳度越高,倾听能力越强,咨询效果越好。
咨询师只是倾听、不评判、不过度认同、保持中立,把自己当作容器,让对方把所有的未表达情绪全部表达出来,就有很好的疗效。
最近,我的评判心少了,没有那么多看不惯的人和事情了,存在即合理,因为你不知道他经历了怎样的过去。当我不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他人,我就能更全面地看见她人,她的好与不好都是她的一部分,接纳她如其所是,内心就会升起慈悲与爱,包容她的缺点,欣赏她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的,就看你能否看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她人,每个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每个人感受到了善意,才会从内心激发出更多的善意。每个人感受到了恶意,也会从内心激发出更多的恶意。
前两天去财务处交报销单,当我敲门进去,称呼对方未某某会计时,对方正在吃饭头也没抬。此刻,我意识到自己物化了对方,对方是个人,他不是个会计。
当我们把对方看成一个角色时,就没有看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后来客气的对话了两句,当对方被我看见时,感受到了尊重,他才愿意看见我。君子不器就是不物化自己,也不物化她人。
当我们能够在一段关系中,被一个鲜活的客体接纳与镜映,我们便能拥有前行的勇气与力量。这就是咨询师要做的事情,无条件接纳来访者的情绪,镜映来访者的情绪。罗杰斯在共情上做的是最好的。
在亲密关系中,其实也能起到这个效果,只不过很多人在关系中喜欢索取,谈不上无条件接纳对方,甚至都没有看见对方的真实存在,看见的都是自己的投射而已,也就没有疗愈的效果,所以真正的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原生家庭带给你的是创伤还是礼物,取决于你的选择。——《走出原生家庭》这句话说的特别好,这只是个选择而已。当有一天我们不再选择与过去纠缠,我们就获得了自由,就拥有了未来,就学会了善待自己,就获得了恒常稳定的客体。
我不知道心中有没有恒常稳定的客体,但是应该选择与过去和解了,所以也就不再作茧自缚了,我自由了。真好!自由的感觉特别舒服。
我是谁?
第一种,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但对自己并不满意,所以感觉很痛苦。
第二种,对自己的认知不准确,且在一个错误的自我定位上越走越远,因此感觉非常迷茫。
第三种,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认知与定位都不同,因此感觉很困惑。
我现在对自己认识逐渐清晰了,并且对自我大部分是接纳的,所以心情愉悦,每天乐呵呵的。有时候也会有不安的情绪,当我看见这个不安的背后的想法时,我就又安心了。
当观察者的我出现时,我就又归于安宁了,因为我看见了那个自我,有很多不合理的想法飘过,我就观察它,不认同它,不评判它,它就没了,好神奇。
譬如我给一个朋友好信息,如果过一会她不回,我就有点不安,让后我看见那个不安是来自于恐惧,来自于不安全感,我知道这是我的一种感觉而不是我,我就安心了。
我的想法不是我,我的情绪不是我,我的角色不是我,我的感受不是我,我的创伤不是我,我的模式不是我发,凡是能被看见的,有形的物质都不是我,我是无形的,我是蓝天的背景,我是浩瀚的海洋,放在什么样的容器中,我就成为什么样的形状。
我是百变的,仿佛是多啦爱梦的口袋,想变什么就变什么,不物化自己,也不物化她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正如艾利斯说的,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人性。
作者把人际关系分为四种:依赖着、照顾者、孤独者、自在者。
依赖着的特点是控制、焦虑、恐慌。依赖者通过自己的付出控制对方,这让我想到了很多亲子关系,就是这样的模式。父母通过过度付出来控制孩子,孩子感到压力山大,所以有人说60分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孤独者的特点是疏离、匮乏,很多社恐患者就是这样,很多学生说自己社恐,他们的关系模式就是孤独者。照顾者的特点是迎合,是痛苦的疗愈者和价值的提供者。照顾者和依赖者完美匹配,一个家庭中有依赖者就有照顾者,但是彼此都不幸福。
自在者是合作共赢的模式,这是一中理想的关系,最舒服的关系状态。关系模式是我们儿时与父母互动所形成的,是为了生存发展出来的应对模式,但是时过境迁,我们现在长大了,不需要前三种不健康的模式才能生存了,可以选择自在者模式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就是这么个人,继续机械的重复着儿时的模式,如果没有觉察和改变,将一辈子延续这种模式,被模式所困生活的不幸福。你不是你的模式,做模式的观察者,你永远有选择,而且不止一个。此刻当下就可以选择自在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