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美”吗
01
说到美,我就想起《朗读者》中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和董卿的一段对话。
96岁的老先生说起翻译的第一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而翻译的这首诗,正是林徽因的《别丢掉》:“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朗诵到动情处,立刻就热泪盈眶。他说他之所以翻译这首诗,是觉得林徽因的情感很真很美。
老先生说:“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有时候失败有失败的美。就像这件事,我并没有成功,但是回想当年还是觉得很美。而我认为人生最大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
每每看到看到这段视频,我总会被许渊冲先生感动到,觉得他的生活真美。
02
《谈美》这部书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当时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先生之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谈美,因为他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没有战乱,可是这个时代变化更快,往往时代抛弃你连说都不会说一声。
在这种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更要有一颗保持“净化人心,美化人生”的初心。在追求物质生活中保持一些“无所为所为”的心态,也许更能欣赏到生活的美,也许也能像许渊冲先生那样到老都能情感充沛、一直保持赤子之心。
03
下面来谈谈我对“美”的认识,也许浅薄,但谁不曾浅薄过呢,最重要是有颗愿意感受“美”的心。
什么是美?
以前我对的美的理解很简单直白,觉得美就是美景、美食、美人等给我瞬间吸引力的事物。现在觉得这些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美感,更多的是一种感官刺激。现在的我更容易被某篇文章、某个人、某件事而感动到美到,我觉得当我感受到的那一刹那特别美好。难怪朱光潜先生也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以前看待一件事物往往也是从实用科学的角度去看,以“有没有用”来评价这件事物的价值。可是现在越发感受到很多给我带来愉悦感的是那些“无用”的事物。比如我最近买了一本单向历,我觉得很美,每天给我很多愉悦,可有些人会吐槽我为什么花那么多钱买这么没用的东西,单位有免费的日历可以用,然后我心里默默os我感受到的美好你们体会不到。
就像本书所说:“美的事物大都无用,如诗文、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可是如果缺乏这些精神会饥饿。”
复旦的陈果老师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朋友无用论。我特别赞同这种话,真正的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情感宣泄渠,而且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
如何欣赏美?
如果跳出这本书,从当下女生的角来看的话,我会想到一个人的审美。你的穿衣打扮、你的外在代表你有什么样的审美,有时候可能代表你在生活工作上的态度,尤其是在这个看颜值的时代。
知乎上有这样一句话非常火:“你的外表决定了我要不要了解你的内在,你的内在决定了我要不要否定你的外表。”由逻辑关系来说,有点道理。
朱光潜先生也说:“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
于我们自己而言,25岁之前看父母给的基因,25之后看自己的努力;于很多美的事物而言,比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一半在与它们本身就很美好,而另一半就在于我们如何与其产生情感联系,去感受去联想去欣赏,当然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欣赏不同,看到的美也是不同。
怎样创造美?
许渊冲老先生说:“我翻的同样一句话,我翻译的比人家好,或是翻的比自己更好,我就有乐趣。但是这个乐趣很大,这个乐趣别人夺不走的,这个乐趣是自己的乐趣。”就是老先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也许我们无法像艺术家那样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但是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美好,日常生活工作中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比如给家人做美食、写出一篇很棒的文章、在工作中感受很多乐趣并取得很多进步等。我觉得都是在创造自己的美。
当然创造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就像本文里写的那样,需要去了解、去习、模仿,有时候还需要些灵感,不过不要因此而怯懦,毕竟如果不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毕竟1万小时定律可不是说着就能完成的。
很多时候提到艺术我们往往觉得离生活很远,美的艺术也是这样,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与我们的实际人生有距离感。可是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缺少美,那会失去多少乐趣啊。
最后是对我自己的期许,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并且能能别人带来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