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研修之学习感悟
有幸参加区心理骨干教师研修活动,这次前往北京的第二阶段研修活动体验感满满、收获满满。
不仅见识了首都优秀学校的卓越建设和各所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的开展情况和特色,还深入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踏进精心打造的校园环境,感受到每一所学校独具特点的人文气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遇见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孩子,聆听一位位神采飞扬的校领导颇为自豪的学校介绍,无不感受到首都人民的优秀!
人需要开拓眼界,才能真正清楚自己的坐标落在哪里,自己前行的方向会在哪里。
井底之蛙容易满足,容易骄傲,容易见识短格局小而不自知。因此,对于我们长期只是处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能够有一次走出去开视野的机会,非常难得。
全面的体验或许并不会带来个人在工作上明显的什么变化,但是大脑的思考因所见所闻而一路“高歌”不停歇,像是更新了电脑的CPU,扑面而来的信息致使急速运转,“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原来课程还可以这样设计”、“原来故事就是文化”、“原来人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一、人的教育,要立意高远
这次培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我、我的圈子、我们本土绝大多数人对教育的期待还只是停留在“生存”能力的培养。当然,生存能力固然是首位,温饱无虑,才可能去考虑更多的事情。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仅仅希望培养下一代的温饱解决的能力吗?
大多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读书成材,这个材更多的是将来能够工作好、收入好、生活富裕,无忧无虑。作为教师常常在口头上挂着也是“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说的多了,自然也就不会深思,这样教育的出发点有没有问题。
最近的阅读,让我领悟到平日里的教育过于侧重知识、能力的培养,比赛获个奖、上台能表演、分数还漂亮,这些不是教育的全部,甚至只是教育很小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不同的学科借助各自学科特点来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次聆听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启明星学校、京源小学、明远实验学校领导们的介绍,更是让我对教育有了深刻的感悟。
他们纷纷提到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不仅创造“物”,更有对身边人、对国家、对社会、乃至对地球、对全世界的价值创造,“以积极的行动创造更加公正及可持续发展的和合世界”……
过去太长时间,我对学校教育的认识是片面、狭隘的。教育事业能够培养出国家优秀的建设人才,更是培养了大量的普通公民,而普通公民的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生存之道上,公民的平均素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除了安身之道,更要有立命之志。
这一趟可谓重塑了我对教育的认识。
二、文化自信,要立足传统
过去以为读几本书,流连于博物馆、美术馆等,自己对传统文化有着迷,有了解,有积累。这次几项实践活动,让我看到“故事就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不仅要了解,更要有能力分享出去。
譬如,我们踏进任何一个古建筑中,最喜欢有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与建筑内一景一物大大小小的故事,听着故事,脑海里就浮现出故事的画面,那些不起眼的或夺人眼球的物件显得格外有生机。可是,倘若没有解说,所见之物皆无感。
又如,国际汉语研修学院中我们体验了所有的文字坊,精心设计的丰富活动,让我们对文字有了全新的感受,原来对汉字的学习还可以如此有创意有趣。听了诸多汉字故事,心中自然腾升起生为华夏人的自豪,五千年的文化融入在这一笔一划中,五千年的华夏精神经由文字流传至今,现如今已经广泛影响了全球,那么多的外国人对我们中国字充满好奇,身为国人岂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
北京首都,我国的心脏,处处都有文化,那声声北京腔,那狭窄悠长的弄堂,那动听的歌声,感人的表演,隐入市井接地气的脱口秀,生活处处是文化,立足传统,再抬头看看我们世界,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的引人为豪。
三、步入优秀圈,才可能成为优秀
六天的学习,我们遇见了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们,聆听了他们的教育理想,了解了他们的教育工作节奏,感慨颇多。而且,这六天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们也给我很大的触动。
通过一次次敞开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有些小伙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依然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主动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活动,或者无偿参与心理咨询工作。同样的一天24小时的时间下,他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这时间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工作热情,都值得我学习。
与优秀的人在一起,看到他们不会将鸡毛蒜皮的事儿占有心灵空间,注意力更多聚焦在个人成长、协助他人、成就更高价值的事上。与优秀的人在一起,看到了什么是包容性,什么是接纳度,什么是心平气和,什么是慈悲心。与接纳度高的人在一起的舒服,让人不由地审视自己。紧蹙的眉头,放不下的纠结,那都是井中视星、目光如豆,局限的视野导致抓小又放大而不自知。
与优秀为伍,让人神清气爽,快乐豁达。
身为一名老师,我们的眼界影响着学生的志向,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行动,愿我们不惧年龄,依旧志存高远,勤勉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