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读经笔记之一
2018.09.28
🍒相关📖:《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缘由:
一直以来,读佛经由心而发,而读,对自己的要求是求受用不求文字,用心不用意,毕竟佛法的根本是指月之指,落实在生活的实处,历事练心。但亦如佛的教诲:不着文字亦不废文字,加上近日也在努力做文字输出,故而从今日起将学习佛法中的感悟和读经的过程记录梳理,形成文字。
🌿001 五重玄义
【why】 讲经为什么要讲五重玄义?
(1)明了讲经的义理,有一个完整轮廓,便于休学
(2)唤起听众兴趣
【what】什么是五重玄义?
🌲贤首宗 讲《华严经》“十门开启” --《弥陀经》《无量寿经》亦如此
🌲天台宗: “五重玄义”,一般的讲经,注经的方式,包含五个项目
(1)【释名】解释经本名称
(2)【辩体】辨别理论依据->佛是根据什么说出来的?
(3)【明宗】了解修行的方法,依据这个道理来修学,有什么好处?
(4)【论用】学以致用
(5)【判教】这本经在全体经书的什么位置,深浅广狭如何,应该放在什么阶段学习?
【HOW】如何完成五重玄义?
<释名> 佛经的题目有总,别之分。“经”是总题,其他是别题。别题通常有人,法,喻三种元素构成。组合起来一共有七种情形,称为七例。
单人:《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
单法:《大般若经》,般若是法。
单喻:《百喻经》,一百个比喻。
人法:《文书问般若经》,文书是人,般若是法。
人喻:《如来狮子吼经》,如来是人,狮子吼是比喻。
法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
人法喻具足:《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
本经释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以人法立题。
(1)阿难:佛的叔伯兄弟,堂兄弟八人,佛最长,阿难最小,是佛的侍者,在佛的十大弟子种多闻第一。
(2)问:情况有五种 , 一是完全不了解;二是了解的不透彻,有疑惑; 三是考验,试探;四是轻触,轻慢心随便问问,没有恭敬心和诚意;五是利乐友情,自己明了,替大众发问。对于三,四两种情况,缺乏恭敬心和诚意,可以不用回答。
本经中的问是第五种,利乐有情。
(3) 事: 诚信奉行,要信,解,行,证四个字全部做到。
我们对于佛法起码的信都很难做到,勉强制止不杀生,但对于众生的厌弃,嗔恨的念头没有消除,在逆境恶缘中别人对我们恶意的毁谤,侮辱,陷害,心不能平静,做不到就是杀心没有断,就不是真信,如此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就得不到。
真信难,我们入佛门多数时候还是在信自己的烦恼习气,不信佛,就入不了佛门🙏。
信:把自己的成见,看法全放弃,随顺佛陀教诲;顺境中不起贪恋心,逆境中不起嗔恚心,真做到就长起欢喜心,得受用,得好处。
解:大开圆解。 佛的话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信佛就是信我们的本性,真心,是信自己的性德。释加牟尼佛是个明心见性的人,他透出来的就是我们的性德,真心。
行:能解多少就做多少。
证:行在解中,信在解中,信在行中。三者融合在一起就是证。
(4) 佛:佛陀教育,教学。
学东西要先背,光背还没有用,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日常行为,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中,心行中,才真有所得。真正的变化气质,自己都会感觉到,现在的思想,言行,感受和从前不一样了。
人生苦,学佛之后转苦为乐。苦是不是真的离开了? 乐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最明显的一点,相貌变了,体质变了。境随心转, 身是物,随着心转,心善相貌就善,体质就好,不会生病。
昼夜思维善法,观察善法,不容丝毫不善间杂。佛陀的教诲纯真无妄,纯是吉利。
(5) 吉: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凡夫凶多吉少,菩萨唯吉无凶。吉凶的根源是善恶业习。
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不贪嗔痴,是存好心;不绮语,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是说好话。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行好事。
去贪嗔 ->修 戒,定;去不痴-> 修定,慧;不贪嗔容易,不痴难。
嗔去掉了,定圆满了。 定是寂静心,心理不会有散乱相,永远是清静的,不生烦恼,不起恶念。
因定开慧,清静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心不清净,有欲望,有是非人我,自私自利,这些都是障碍。
直心(真诚心)为体,深心(好善好德,清静,平等,正觉)自受用,大悲心他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