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Good or Be Better

2016-12-18  本文已影响105人  爱写字的喵
Be Good or Be Better

人的分类有很多种,内向与外向,善谈与安静,强壮和瘦弱,细腻和粗犷,软妹子和女汉子……无论哪一种,从名字到内涵是对立的,而只有这一种分类看起来很相似:

Be Good or Be Better

一个是好,一个是更好,后者是前者的比较级,事实上,这却是两类截然不同的人。

必须承认,在渴望“好”的这个方面,几乎是每个人的天性,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赏,这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基础,促使我们不断向好发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所希望实现的“好”究竟是Be Good or Be Better?

Be Good

这一类人属于表现型人格。关注“此时此刻”,看重自身表现,希望给别人留下完美印象,害怕失败或者不擅长的事。为了避免让自己表现的不那么“good”,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经常选择逃避。有时候为了他人的肯定,甚至会掩饰自己的不好,伪装成优秀的样子,也就是所谓的“装13”。这类人往往不够包容,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他们心中有一个固定的“完美标准”,很难接受自己的不足,因为没有达到心目中那个标准。

Be Better

这一类人属于进取型人格。着眼未来,期待自己不断进步,希望自己比过去更好,比其他人更好。他们不那么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或者尝试不熟悉的领域,因为他们会根据不足做出调整,实现自己be better的目标。这类人相对于另一类,更重视自己真正的价值,而非别人眼中对自己的“估值”。他们心中的成功是“进步”而非“完美”,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所以更包容,更容易接受暂时的失败。

说到自己,在我没有深入思考这两者不同的时候,我的概念中,“好“,”更好“,就是一回事儿。“To be a better woman”曾经一度这是我的签名。而事实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我更倾向于被肯定,而“被别人肯定”这件事如此重要,甚至会让我忽视了自己做事的初衷,亚历山大,疲惫不堪。在哈佛大学著名的幸福公开课中,Tall谈到过这一点。他说作为一名老师,他上课的时候,非常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甚至是所有学生都能喜欢自己,这反而成为了一种阻碍。同为老师,我深有同感。包括与同事朋友家人伴侣相处,这种时时刻刻需要表现好,需要别人肯定的心态,其实对人际交往弊大于利。Tall提出的解决方法是"To be known, rather than to be validated" 即 最重要的是被了解而不是被肯定。抱着一种让别人更好了解你的心态去相处,表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伪装成一个不是自己的你认为更好的人。当你在伪装的时候,就算被肯定被喜欢,然而对方喜欢的并不是真正的你,而是你扮演的那个角色。所以这种关系注定不会长久,也不会带来内心真正的满足。

要成为一个Be Better类型的选手,首先就是要接受真实的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真实的表达自己。然后要清楚只要自己愿意,就有无限进步的空间。最后要做的,就是付出努力和耐心,看自己成长。

PS:《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中译版的第58页的调查问卷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更倾向于哪一种人(Succeed: How Can We Reach Our Goals, by Heidi Grant Halvorson)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