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我服了!
如一缕春风,温润宜人,让教与学的生命之河涟漪荡漾;似一阵细雨,丝丝缕缕,润物无声,理性光芒与科学精神却汩汩流淌;像一抹暖阳,照耀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即使最易被忽略的心田也会生意昂扬!
这堂课,我服了!
安徽宣宜蒙老师执教的《被压扁的沙子》,在听课老师的啧啧称赞和阵阵掌声中结束了,却仿佛在我的心湖投进了一块石头,溅起的浪花久久不能平息。
很少听到这样让人舒服的课,舒服得不想听到下课的铃声。不管是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课堂细节的实施,抑或是对于学生的点拨评价,既不用力过猛,也不火候欠缺,一切都是不偏不倚,不温不火,刚刚好!
太多的地方值得自己学习了!怎么说,都有挂一漏万之嫌。只能简单梳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习他解读文本的准确度
《被压扁的沙子》是一篇介绍科学事理的科普说明文,同时也有逻辑证明的成分,一线老师教起来都比较头疼。怎样才能教得清楚,教得巧妙?这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一)筛选信息,明确主要问题;(二)梳理文章思路,完成思维导图;(三)品味词句,感受严谨准确、幽默亲切的语言特点;(四)了解作者,学习科学精神。
其中第(二)(三)两个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时,步步相继,环环相扣,紧贴文本。理清思路后,又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整个过程,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又回到具体。赏析语言时,用指导朗读法、发现矛盾法、体味人称代词法等来引导学生品味阿西莫夫语言的独特风格,可谓摇曳多姿,巧妙无痕。
二、学习他课堂实施的精细度
如果说基于文体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只能体现一位老师教的“对”,并算不上教得“好”,那么我们看看宣老师,是如何具体地实施教学的?
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有层次。一开课,引导学生很快找出“被压扁的沙子”“本文的说明对象”“两种对立的理论”分别是什么,又让学生把发现的三个短语组成一句话。经过多次指导,学生最终清楚地说了出来。老师顺势指出,我们很快发现了作者的结论,但是作者推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才更重要,巧妙引出下一步的学习。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是学法指导。
他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中体味说明文方法的作用,在指导朗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学生读斯石英的特点:“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的多。”他先问这句话想强调什么,再问为什么要把两者进行对比。学生很快明白了,做比较就是用常见的事物来比较不常见的。最后,又指导学生多次重读“重得多”,体会斯石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严谨性,“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一句,他指导学生抓住“似乎”“应该”等词语反复诵读,读出思考的感觉,读出思维的严谨。“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一句,通过体会“你”的作用,通过恰当的停顿、重音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然亲切的感觉,读出幽默风趣的感觉,进而体会阿西莫夫冷幽默的表达风格。
他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文本锻炼科学思维,激发探究兴趣。理清思路,赏析完语言,他又鼓励学生在文中寻找有疑问的或者前后有矛盾的地方。通过找出矛盾点,搜索文中信息,一步步推理求证,学生终于自己解决了问题。不仅知道了距今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有斯石英是因为足够大的压力,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斯石英是因为高温时间不够长,这些易被忽略的关键之处,更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利用已知信息前后勾连解决问题,锻炼了科学思维,激发了自主探索的兴趣。
处处有学的活动,步步有学的方法,时时有学的指导,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学得兴致盎然,学得卓有成效。
三、学习他课堂点拨评价的温度
看看这些例子吧:
学生回答列数字的作用,说:“更加具体准确地论述了斯石英要变成普通沙子,温度需要很高很高很高。”老师点评:“你的前半句话彰显出你扎实的考试套路素养,后半句话彰显出你可爱的一面,非常好。850度,30分钟,一度不多,一秒不少。数字如此准确,说明这是经过实验验证的,说明文就要言之有据。”
学生回答文中写斯石英时为什么要写金刚石的原因,老师点评:“孩子,你知道吗?第一你的语文素养很好,你知道用‘类比’这个词,它就是两者相比较去找它们类似的地方。第二你的表述很有层次,1、2、3,所以……”
学生在读“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时,把地qiào读成了地ké,老师听到这个错误,却不动声色,径直走到学生跟前带着他读了一遍,特意重读“地壳”,没想到孩子跟着读,还是读错了。听课老师都着急了,宣老师却安慰学生说:“没关系,孩子,哪会完美呢?再读一遍。”第三次,学生终于读对了,老师却感谢学生说:“真的很不容易,古人说有一字之师,今天你让我对这个字印象非常深刻。”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说清楚了本文的推理过程,老师点评说:“能把抽象的道理用自己的话通俗地解释出来,这是非常强的能力。如果每一位同学都善于训练自己的推理能力,今后我们也会出很多科普作家,到时候我们就可以送他一个笔名,美国有阿西莫夫,咱们中国就可以叫‘阿东莫夫’。”
老师读完了第10段,学生交流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段能看出作者的幽默风趣。不愿意加热金刚石,是因为这个过程是比较繁琐的。”很显然,这个孩子的结论正确,但原因却理解偏了。宣老师幽默地接道:“你说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我非常赞同。但你最让我惊叹的一点是你的淳朴,在你看来,不愿意把金刚石加热的原因是因为太繁琐了。”
我想,不用多举例了。这样精彩的师生对话,在整堂课上俯拾皆是。是该有怎样的语言素养和课堂智慧,是该对学生有着怎样的尊重与体贴,才会催生出如此春风化雨般的妙点妙评和暖心的鼓励?怪不得,课堂上,孩子们的脸呀,笑得跟花儿一样。
四、学习他课堂上得体宜人的风度
甫一上课,便被宣老师那充满磁性的男中音惊到了,总疑心他是哪家电视台的幕后声音。但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中,既不是新闻播报中的高冷正式,也不是综艺节目中的随意浮夸,而是亲切自然,真诚坚定,充满情味。对于我,这个被咽炎折磨多年声音沧桑的老师来说,真是羡慕嫉妒得紧啊!
除了这勾人心魂的“中国好声音”,宣老师的肢体语言也俊雅得宜,给人以美的享受。倾听学生回答时,他会身体稍向前倾;鼓励学生发言时,他会举起右手提醒;跟学生个别交流时,他眼神温和而充满期待;就连他站在讲台前时,也是身姿挺拔,仪态端正。有人说,老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第三文本,能有这样一位儒雅暖心、风度翩翩的老师,该是学生多大的幸福啊!
感谢大赛,感谢宣老师,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堂耐听、耐看、耐品的课。课堂华丽绽放的背后,定是一位老师对语文的痴迷,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的钻研。这,才是我们最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