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下的原理之法圣王、行仁政、打义战

2019-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抱朴讲堂泽溪

孟子心目中的君王一统天下的道理:​先实施清明政治,推出良好政策,使百姓丰衣足食,并进而关心别国的国民,促使各国实行仁政,更进而参与国际政治,维持国际秩序,成为天下的共主。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叙述。

一、法圣王 

法圣王,即是效法三代尧舜禹,文武周公,效法他们爱百姓,如何把国家发展起来从而王天下的,从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如果协助治理齐国的功劳不下管晏。

一路引出文武伐纣,是靠德行,而且要待商朝的“故家遗俗,流风善政”消耗殆尽后才伐纣,以免生灵涂炭,使民心归附,这是文王武王的德术。 

同时要明辨王霸之别,孟子的王霸之别主要强调的是国君的“以德服人”,而不是先以“术,势服人”,而这里需要明白的就是儒家和法家并不冲突,如果把握住儒家的心性,以“德”政为首出,还要辅以法家的“法、术、势”来制裁小人,以使君子和国家能安稳发展。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那么这段也可作为孟子回答公孙丑,也可做王霸之别。孟子看重的是“以德服人”,所以对于公孙丑以“管仲,晏婴”来相比,是不满意的。

而我们另方面来看“管晏”呢,仔细推敲,“管晏”也是具有“儒家”的“仁术”的。他们是集合了儒家道家以及法家来治理国家的。

而法三代,可以看到三代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为以“仁”得天下,另一面三代之所以失去天下,也是因为“失仁”。由此推论岂止是三代以失“仁”则失天下,让国君警醒。如果不注重“仁”,也将失去自己的“国”。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不仁,都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

行文王之政,善养老者,天下之老者归之,天下老者归之,儿子,子孙,子弟就跟着去了。从而王天下。此段举出国君孝心对于王天下的重要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天下归之。 

那么为什么孟子要举出“法圣王”呢?

在于一个立象,不管历史上,文王武王,尧舜禹,是否如孟子所说的那样贤明,而孟子把这样的理想的国君形象给树立起来,让后代的国君治理国家,知道行仁政,爱百姓的重要性。

希冀国君要往这个方向去做到。这就是孟子的伟大,孟子的智慧。他举出了一个高明广大的一个圣王形象,让后代国君有努力的方向,而且这里根本不能反驳说,“国君不可以往圣王发展”,这是不可以反驳的。

只有国君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有世界的安定和平,这一点仁心不容泯灭。而另一面,对于一些从小不想当国君,或者根本不愿意施行仁政的国君来说,一方面是震慑,另一方面是压制。

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选举制度来,推举有仁德者任之了。 法圣王在于立象,立一个理想的国君形象,让国君照察自身。 

二、行仁政,爱百姓 

首先要让百姓饱食暖衣,让所管辖的百姓能活下去,活得好,这是基本的,然后要对百姓施行孝悌之教,“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让百姓爱自己的父母兄长。

然后,不滥杀自己的百姓,不嗜杀人者。做到这样子,那么征伐其他不爱百姓,不施仁政,嗜杀人的国君,国家,他的子民就会归顺到你。故曰“仁者无敌”。

居仁由义王天下,得到民心就得到天下,孟子指出,在这个不行仁政的时代,不爱百姓的时代,谁做到了,就能一统天下。

因为其他国家都在不爱护百姓,不施仁政,而你在作施仁政,爱百姓,那么其他国家都是在给你做嫁衣,“民之归仁,由水之就下”。

那么如果所有国家都没有做到怎么办,现在开始做吧,“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你如果说做不到,那是自暴自弃,是肯定能做到的,“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

就怕人不好好住在好的宅院里,或者不找路回到自己本来有的安宅,那是可悲的啊!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好好找路回家! 

“不仁而国者有之”也许能以一时武力取胜,但是如果没有仁政,是无法长久治理国家的。

“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是无法得到天下的,就算是得到天下也无法长久,因为没有安住百姓的心,施行仁政。

行仁政,爱百姓是国君得天下的内核 。

三、打义战 

对外扩大领土,首先是看“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看人和,只有真正做到获取民心,天下百姓的心才真正归附,打仗才真正势如破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民心即是得民道,民道即是天道。 对外打仗,要看是否合乎“道义民心”,齐宣王把燕国打败了。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他国人民的死活。

如果仅仅是如此就是不道义的。 发动战争要看可不可以打,不可以的话,就要学文王,“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如果可以取的话,就学武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那么打仗的目的,是讨恶养善,安定他国百姓,帮助他们国家恢复正常的秩序,做到这样就该离去。这样才是义战。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和燕国的百姓商量好,如何帮助他们恢复秩序,安顿好新君,然后离开。这才是收天下百姓的心。

这是何等高的境界,王天下,在于施仁政于天下,孟子说的义战,也是施仁政于天下。 打义战,在于国君由己及人,推仁政于天下。

思天下之民有忧有饥,由己饥之也。亲亲仁民,仁民而爱万民。 

那么我们也许会想,如果其他国家打自己呢?如果一个国君真正施行仁政,那么被其他国家打,他的百姓也会奋力抵抗的。另一面,是不是仅仅记住仁民就可以王天下呢,不仅仅是,还要结合兵家,法家的规矩法度来训练军队,才能战无不胜,保护自己的百姓和爱护天下的百姓才有保障。

所以儒家讲的“爱人民,行仁政”是主体,另外也要辅以兵家,法家的规矩法度。 

今天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根于儒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