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自得其乐学论语三笑集

述而篇和二十四:子曰:吾无隐乎尔

2019-07-14  本文已影响13人  西源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门人三千,其中各人贤愚不尽相同,努力程度不尽相同,且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法也必不同,这在论语里面是有明证的,一是“闻斯行诸”章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态度,另一证据是孔子曾说过的话:“中人以下,不可语上”。既然教学方法不同,不同人不同的教育方法,从外人或不理解的人来说,好像孔子对学生有区别地对待。俗语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于是,有些学生可能心中就有不平,便说孔子以自己的教学可能有所隐瞒。这事孔子后来也知道了,于是孔子便说了本章的话:你们这些弟子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没有隐瞒你们。我没有什么行为不向你们这些弟子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

         以上,是后人分析认为孔门弟子以孔子有隐瞒的原因这一,除此,还有另外两种原因:一是说孔子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就是说孔子的水平太高了,学生们无论多么努力,好像都达不到孔子的高度,因此认为孔子可能有什么隐瞒。不是有句俗语嘛,“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估计当时有些弟子就是这个想法,认为孔子肯定有什么关键知识没有教给他们,不然,自己怎么始终赶不上老师?二是孔子身教重于言教,《礼记·学记注》就说,“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故弟子疑有所隐也”,即使是言教,孔子也是重视启发式教育,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经过一翻努力后极力想明白而又未能明白时,才教育你,而并不是填鸭子式的一味灌输,导致有学生认为孔子有隐瞒。

        那么,对孔子上面所说的话,不知道别人看后是什么感受,我的感受是,孔子是一位好老师,无愧于后来的读书人的祖师爷的称号。他倾其所能,毫无保留地教育学生,并且始终悔人不倦,他大公无私,因此,死后,被他的弟子们爱戴,视其为父母,为其守孝。正因其大公无私,他才敢说“无行不与二三子",也正因为他大公无私,他说此话,弟子们才信服,才将此言记下,为后世所知。我想,作为老师,光明磊落,对于学生,无私奉献,这样的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