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杂谭深度思考雜亂無章

2018-07-03  本文已影响44人  5a2b7ad99411

(今日看同學群內聊“孝”,於是想起之前在網易博客內有相關的三篇文章,翻出來懷念一下。博客已被網易封了。)

                                                                    一《孝》

前段時間,在《聯合早報》裡掀起過一場不小的孝存廢的討論。廢孝者的理由主要是孝是單方面的,不合乎現代追求平等的觀念。認同他觀念的可能會有,但總沒有寫成像樣的文章,寫成文章的也就觀點的提出者。這當然引來許多文章反駁他的觀點。今天看南懷瑾先生的《莊子諵譁》,莊子在《人間世》裡面通過孔子之口談到了孝的問題,於是,又勾起了這樁心事。

在我看來,孝者效也。(讀書不多,不知道前人有沒有人曾經說過。希望不要在今後的讀書中羞紅了臉。當然,若你曾經看過類似觀點的,可以告訴我。祗要原諒我不學無術就好了!)從儒家的觀點來看,父母之喪,需要守孝三年。孔子解釋説,一個人從出生到自己會走路,不用父母抱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所以,父母過世,作為子女就要守孝三年。其實,這正是效的道理,仿效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對待父母。這樣的觀點,在外國也有類似的見解。我在黑龍江大學霍明琨女士主講的【《菜根谭》的智慧】( http://v.163.com/special/cuvocw/caigentan.html )中曾看到過一個外國的視頻,大致內容哦如下:

老父與兒子同坐在小院的長椅上,旁邊一隻小鳥落下。

老父問兒子:“哪是甚麼?”

兒子回答:“那是小鳥。”

一會兒過去,老父又問:“哪是甚麼?”

兒子回答:“那是小鳥。”

又過了一會,老父又問:“哪是甚麼?”

兒子有點不耐煩地回答:“那是小鳥。”

又再過了一會,老父又問:“哪是甚麼?”

兒子極不耐煩地説:“不是告訴你,那是小鳥了嗎?”

又過了一會老父又問:“哪是甚麼?”

兒子火大了,説:“有完沒完?!那不就是小鳥嗎?!”

老父徐徐起身離開。不一會回來,手裡拿著自己的日記本,交給兒子,讓他念其中的一篇日記。兒子念道:

“今天,兒子看見小鳥之後,總共問了我26次‘哪是甚麼?’我一次次地回答他‘那是小鳥。’”

外國尚且知道仿效而行孝,何況我們這個號稱禮儀之邦的中國?對於孝是否就是我所說的效,也許還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如果可以,那就將我的這篇不像樣的文章當作磚頭吧!君意如何?

                                                         二《再談“孝”》

在不久前的輕博客中我發表過《孝》一篇很簡短的文字,提出“孝者效也”。昨天,又與人討論起“孝”的問題。於是今天報告給大家。

其實,人死後的風光大葬真沒有太大的必要。

風不風光,其實在於心,而不在於形式。中國人死後風光大葬,無非出於兩種心理:其一,讓後人仿效,這也是上面我所言“孝者效也”其中一個方面的含義;其二,是希求從祖先那裡獲得福報。

先說“讓後人仿效”。如果於先人生前沒有孝順先人,而希求通過風光大葬的方式讓後人仿效,那後人亦一樣祗會在他死後纔來一個風光大葬,而不會在其生前孝順他。這對他而言,算不算是好事,祗有他自己清楚,說不定生前就是啞巴吃黃連。這就是假孝。

再說“希求從祖先那裡獲得福報”。先不論人死後是否真能給後人福報,這裡不妨假定是可以給予的。可是生前就沒有享過子孫的福,憑甚麼在死後會給這些子孫福報呢?不記恨這些子孫就已經很不錯了。

上述兩點,可見“孝”要在長輩生前行,在身後行已經遲了。

最後,行孝不一定要給先人以風光大葬,要量力而為,重在於心!若對先人好的,先人不會希望看到後人因為需要給自己風光大葬而弄得拮据疲憊。

說到這裡,自己還是覺得有點汗顔,不足之處還是很多!

對此事,你又怎麽看呢?

                                                  三《孝者,效也,學也》

前段時間,我發表過兩篇篇輕博客《孝》和《再談“孝”》。裡面主要觀點就是——孝不是單方面的,是對父母行為的仿效。

今天,讀《尚書.盤庚上》時看見一句——“盤庚斆于民”。楊樹達先生的《尚書易解》中說,“斆,教也。”斆與教,都用反文旁(念PU,但電腦打不出來,抱歉!)。也就是說,大家都去掉反文旁後,意思應該一致。何況,“學”在北京(還是天津)方言讀“XIAO”音,與“孝”的讀音很近,祗有音調的不同。可見,孝者,學也。學,本來就有仿效的意思。所以,孝、效、學,三者相通。

上述,爲——“孝者,效也,學也。”提供文字意思來源的基礎。

你說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